“知至”的作用

作者: 天棋如是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7:03 被阅读44次

上次说了一些朋友的经历和感受,可以统称为境界,但很容易误会,那个境界是“知”,而去追求那个境界。

境界有多样,知却是一个。境界是被“知”所知的,所以说,“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能力,只是,要明白地感受到这个能力,需要“心彻”,也就是通过“格物”,让心完全通畅,没有杂念,这时的“知”就是干干净净的“知”,我们能够认得它。

为啥要这个格物之后的知呢?

这就要看到,我们的人生里,我们的“知”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被杂乱的信息所扭曲的,结果我们就好比用哈哈镜在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当然不是真实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许多判断和决定都是在糊涂的状态下做出的。

比如我们在职场上与领导的关系,就很容易受自己童年时候的际遇所影响。如果有一个亲和的父亲,也许你和领导的关系会比较好。如果遇到一个软弱的父亲,也许你会在领导面前比较需要保护。如果有一个你觉得见识不如你的父亲,你可能会瞧不上领导,或者成为领导的老师。这些都是受自己的经历影响而不由自主扭曲真实,并采取不恰当应对方式的例子。这时,我们的知就被我们的经历和情感模式所扭曲了,接收的信息都是过滤了的信息,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内在模式用的。严重的当然就是心理疾病了。

同时,我们的经验与知识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比如杯弓蛇影的故事等等,也是一种被扭曲信息造成的。

我们看《大学》里的这段: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说的就是“知”之后的用。当你经由格物,达到“致知”,这时你就明白了那个完全不受干扰的“知”是啥。这时首先能慢慢做到的就是“诚意”,这并不是有意去做的,而是你因为明了那个“知”而对自己的好恶就很清楚了。而一般人是对此有所压抑的,特别是所谓的“神经症”的心理疾病,在这一点上就非常明显。严格说我们一般都多少有点神经症的状态,只是没达到病的地步。神经症就是压抑自己的好恶的,简单地说,我讨厌一个人,但我不得不和他交往,甚至因为工作需要,还得讨好他。这是对自己好恶的压抑了,那么我们一天下来,不知道有多少必须压抑自己好恶才能正常工作生活的小事件发生,我们都忍了,压着了。所以现代人老说压力大,其实不仅是工作上有很重要的事,更多的是这些小地方不断地被压抑了。那么这种压抑变得不自知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了,骗自己了。这时我们事是做好了,但人是亏了,而且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发生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比如强迫行为),特别是在安全对象(比如亲人)面前爆发一下。这些都是由于不能诚意造成的,而且还不知不觉的。那么当你能轻易地在“知”这个状态里,就能够自然地看清自己的好恶了,也就是自己的感受很清晰了,不会因为世间的需要而压抑得自己都不知道了。

所以心理咨询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断地问来访者,你当下的感觉是什么,当时发生事情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让人从压抑里跳出来,发现自己真实的感受。

诚意并不是一个刻意做出来的,而是有前提就会有后面的结果的事。你只要做好格物,然后“知至”了,诚意就不会有问题了,慢慢就会深入而细致,并不是要你不断去反观,不必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彻”,而不是不断给心添上许多必须、应该……那么正心也是一样,当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没有错之后,我们的情绪就会非常容易感知到,并不受其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说:“意”是我们身心的信息的综合,诚意是对这个信息真实无差的接受。而“心”是我们对外界信息接收的能力,正心就是让这个能力回到正常的状态。诚意是前提,自己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了解的世界一定是扭曲的。所以意和心就如两道关,控制着我们对自己与外界的了知。有了“知之至”的参照,一切信息的扭曲都会被纠正。

那么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的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如何。而这个在《大学》最前面有一个入圣的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段说的明明德,是明了自己本有的明了万物的性德(勉强称为本能吧)。德,是道之花。好比“道”如果是电脑程序的思路与框架这些无形的东西,那么“德”就是程序了,而程序运行起来,则是万事万物了。而这个明德,好比是程序里的自我监控小程序,对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所以“明德”是道赋予我们的一个能力,生来就有,对自己对万物都能了知,不然我们就与石头无异了。“知”是这个能力的一部分,或者叫我们能用上的部分。

明明德是与亲民,与止于至善并列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同等的。我理解这一句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哪呢?在于让你明白你本来的“明德”之能,在于让你体会到自己与万物与他人同体,也在于体会到与天地万物共舞而做什么都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人生里的一种状态,当你进入这个状态,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词就是“天人合一”。这个状态并不是因为你变得特殊了,不是的,而是你停止了头脑里的思虑,停止了对是非利害的判断,停止了自己与他人界线的防御……总之,你把这一部分都关掉,你就明白,你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只是你的头脑让你以为你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是怎么可爱有能力的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他人又是怎样的他人……反正这都是你的以为,你的判断,你学到的许多东西在你头脑里的显现。其实人类的“以为”与自然无关,只是自然的泡沫而已。哪怕我们把思想、智慧列为人类最高等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工具,走向“道”的工具。

拉回来说,在这三个体会之后,你能止在那个体会的状态里,然后定住,整个意识就定住了,身心都安宁了,这时你注意到什么就能非常明白什么,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能力就自然呈现了。这是圣人之境。

所以《大学》里是谈的入圣之道,成王之道。内圣外王,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一个人进化成就的最高境界的描述。

这里,知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成圣的第一步是“知止”,成王的第二步是“致知”,成圣是精神上的功夫,而成王是行为上的功夫。两者相辅相成,才是相得益彰的修道之路。

所以“知至”是入门,成王之道是功夫之道,成圣之道是内省之道,都有赖于“知至”,你明白了这个“纯净”的“知”,就等于掌握了走夜路的手电筒,或者说放电影的一个干净的屏幕。

《大学》在入世的成王之道上,在身修之前,列了两个要点,一个是诚意,一个是正心。而这两个,是“知至”的首要作用。只有“知至”,我们才知道我们自己是如何“扭曲”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识都受着我们的心理扭曲与身体扭曲两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并不自知,如果你没有达到“知至”,你就很难识别自己欺骗自己,这在心理咨询里是主要讨论的问题。

《道德经》一开始就指出,我们都被“常道”、“常名”所困,前者是经验与知识传承,后者是我们的思维。我们依靠着这些来生活,但我们并不清楚这些我们依赖着的东西有许多问题,它们只是在镜片后看到的世界,经过我们的解释与合理化,并不是当下鲜活的生命状态。而这些头脑里的东西,压抑着我们的意与心,扭曲着我们对内在真实的信息(意)与外界真实的信息(心)的接收,也就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被扭曲的世界。各人有着扭曲程度的不同,有人是轻度的,而有人比较严重,严重的,西方心理学就称之为“心理疾病”了。

所以,要让自己心明眼亮,不被自己骗,就走“格物致知”之路吧。

相关文章

  • “知至”的作用

    上次说了一些朋友的经历和感受,可以统称为境界,但很容易误会,那个境界是“知”,而去追求那个境界。 境界有多样,知却...

  • 格物至知

    人不应只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是为清源之本。 这几天,我于三月时栽下的百合种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盛...

  • 格物知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 “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转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曾为大学生作过一场《年轻人怎样成才》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朱...

  • 大学里的知至

    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就是我们得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才能够有方向,才能够干起来有信心。 如在工...

  • 冬至

    年年至冬至 年年冬至至 岁岁至不知 岁岁知不至

  • 爱恨情仇

    爱至分时才知深 恨至累时才知蠢 情至深处暗伤神 仇至累时欲断魂

  • 知智至明

    1, 自小有个习惯,经常喜欢思考人生,天天想这人生是为了啥。 有人说这纯属吃饱了撑的,还不如吃饱点,喝足点,玩开心...

  • 忽知秋至

    夏日燥热未退, 远处蝉鸣依旧, 头顶云朵洁白, 天色苍苍, 河中浪花朵朵, 水流翻涌。 倏尔,大风忽至, 木叶尽脱...

  • 【读书】 《大学》

    苏沐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做人先要知至,知至之至,广矣。知己、知他、知天、知地,知一切物之象术理,而后意自诚,方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至”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op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