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子位于海拔两千米左右的黄土高原上,日夜温差大,三伏天中午往往三十多度,晚上则下降到十来度。
土地肥沃,适宜种五谷杂粮。小麦、豌豆、扁豆、莜麦、甜荞、苦荞、包谷、胡麻、洋芋等。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落实之前,村民家家住的是土窑,睡的是土炕。夏天多半的村民睡冷炕,冬天就全凭煨热的土炕取暖。烧汤煮饭一律用野柴草。
农作物的秸秆衣皮只能在生产队年终粮食决算分配时每个社员可以得到一半百斤,其余的全部作为牲畜的饲草由生产队统一储存,管理使用。
食物得煮熟吃,地冻三尺的季节得有一定的温度维持性命。社员们只好请假或利用农闲时间拾柴火。
田边地埂和附近的山坡被日复一日的挖铲,连草根都不复存在,社员们只得往返二三十里路的远处山沟寻觅蒿草。
坦人和同伴一起或只身到山坡上拾柴捡性口粪,天蒙蒙亮就得起身。挖铲一梱六七十斤的野草用麻绳梱结实背到家,往往会到晚上的七八点钟。
野草不容易晒干,加上有时天阴下雨,那些妇女们在吃罢饭后就将湿蒿子塞在锅仓里,利用灶里的热气熏,以备煮下一次饭用。
当年和坦人一起常拾柴火的邻居,做过大队百货代销部的代销员、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卸任后又务农,务农期间不断积攒庄稼的秸秆和牲畜的粪便,说自已争取囤积一窑的干牛粪和一窑的粮食衣皮,用于煨炕,生火做饭和熬罐罐茶。
他的儿女早成家立业并在外地工作,几次三番请他去城里享请福,他一再的拒绝,说在老家里一切都习惯。
其实村民们多数的早就放弃了用柴火煮饭和用牛驴粪生炉火炖茶,将土炕改变为木床睡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