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4 二百一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语音整理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作为当时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人提出质疑以后,用了一个诙谐幽默的回答来应对件事。
“达巷”是个地名,我觉得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深意,“达”就是通达、练达之意。一个来自被称为“达巷”的人,对拥有渊博学识的孔子提出了质疑。
“党人”,什么叫党?今天“党”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为了共同目标建立的一个政治团体,但是在古代呢,它是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500家为一党。过去常说的“乡党”,也就是乡里、乡亲的意思。“达巷党人”,说的就是在一个叫“达巷”的地方,居住着这么一个老乡。应该是比较“通达”的一个人,但是有一天突发奇想,就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就是说,孔子他真的很伟大,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可惜却没有使他能够树立名声的专长。就是评价夫子虽然懂得很多,但是都不够专业,都不够精通。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一个杂家,啥都知道,但是没有哪一项精专。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达巷党人”是说那些语言比较刻薄毒辣的人,同时行为又不够端正的人。如果是这种解释的话,那“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就应该是讽刺之语,就是说孔子这个人很厉害,什么都知道,但是他没有什么专长,实际上不过虚有其名罢了。
一般人权威人士听到别人这样评价自己恐怕是要勃然大怒了,这小子何德何能?竟敢这样说我。但是孔子没有。“子闻之,为门弟子曰”,就是孔子听说了有这么一个无名之辈对自己这样的评价,“为门弟子曰”,不是单对弟子说,而是门下弟子,就是有亲传弟子,也有再传弟子等徒子徒孙。
也就是说有人对孔子质疑后,或者说是讽刺后,孔子就把大伙儿召集起来,说“吾何执”,我有什么专长?
“执御乎?”那我去赶马车吧。“执射乎?”射箭吗?我似乎也比较擅长。但是我还是去赶马车吧,“吾执御”。我们知道孔子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
在六艺之中,最卑贱的可能就是“御”了,就是驾车的车夫,类似于现在单位领导的司机。这应该是孔子的自谦之词,因为对他提出质疑的是“达巷党人”。一个居住在“达巷”的人,对学术领袖提出这样的质疑,可见也不“通达”。因为他压根不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不懂得儒家思想的价值所在。
“欲洁何曾洁?云达何曾达?”孔子对此应该是不屑于解释。你说我博学而无所成名,没有啥专长,那就没有专长好了,不去争论。但是比“御”高级一点的,那就是“射”,这个我也会。那我到底是赶马车还是去射箭呢?两个一比,赶马车这活似乎更省事,那干脆我就是赶马车的。
当然我们从孔子对“达巷党人”的回应里边可以看出,他的天性是比较幽默的,为人处世也比较达观。并没有因为自己被质疑而拍案而起,他也不会计较,只是觉得呢,这件事比较好玩儿,既然你们觉得我应该有个专长,或者是你们觉得我该评个什么高级职称?那就选驾车吧。这也印证了孔子人生境界之高,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够理解的。
李零讲解
钱穆写过《项橐考》。他说,“达巷”和“大项”古音同,“党”和“橐”字形近,“达巷党人”就是古书提到的“大项”或“大项橐”。
项橐是个有趣的小孩。在战国秦汉传说中,他是个“不学而自知”的神童,据说“七岁为孔子师”,与颜渊并称,不是一般的聪明。这是古代民间传说的人物。汉画像石的孔子见老子图,孔子和老子中间,经常有个小孩,就是项橐。敦煌变文也有《孔子项讬相问书》,它是以小儿难孔子的形式写成。项橐在汉代很有名,但我们并不知道司马迁和孟康的根据到底是什么。
古代传说,与孔子有关,经常有这种小孩,大家觉得,孔子学问大,找个小孩都能把他难倒,多好玩。如《列子·汤问》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类。我记得,“批林批孔”那阵儿,大家经常拿这个故事奚落孔子,说孔子自以为天才,聪明得不得了,其实连小孩都不如。当时不是有这种说法吗?教授怎么样,拉出来考考,照样不及格。过去批孔子,有些有道理,有些没道理,有些貌似有理,似是而非。比如“天才论”,孔子当然有这类想法,不错,但他没说自己就是天才。我们读《论语》,不难发现,他对他自己,评价并不高。他只承认自己比别人好学,并不认为自己多聪明。
这里,达巷党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似乎值得重新考虑。过去都说,达巷党人的话是夸孔子,说孔子太博大,六艺都懂,无法以一艺名之,而射、御,御贱于射,孔子谦虚,反而说,如果让他两选一,他宁选更低贱的御(如郑玄、朱熹)。我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达巷党人的话,明明是讥刺,它是说,孔子这么博学,却不能以专精成一家之名,岂不是白学了。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古代战车,射手和御手相互配合,分工不一样,射手是瞄着固定的目标射,盯着的是一个点,御不是这样,它是拉着射箭的人到处跑,只有到处跑,才能找到合适的目标。博和精,最好两全,但博与精,两选一,他宁肯选博。这是替博辩护。
孔子是通人,而不是蔽于一曲的专家。我喜欢这样的学者。(当射箭的,还是当驾车的)
孙中兴详解
这章表现出孔子幽默地回应别人对他的称赞。
达巷这个地方的人称赞孔子说:“孔子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无所不知,不专精在一项技艺。”孔子听到这样的传闻,就跟弟子们说:“我要专精哪一项技艺呢?驾马车呢?还是射箭呢?我干脆学驾马车好了!”
古代五百家称为“党”,“达巷”是这个“党”的名称。这里没特别说出夸奖孔子的人是谁。可是有古人就说是“项橐”(或作“项托”)。
其实,《战国策·秦策》《淮南子·修务训》《论衡·实知》《新序·杂事五》和《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都提到项橐七岁就成为孔子老师的事。可是都没说他就是这里的“达巷党人”。把这两件事情硬要凑在一起,实在是证据不足以服人。
这里夸奖孔子的“大哉”,在《泰伯篇》第十九章孔子也用来赞叹过尧的伟大。所以刘宝楠引用焦循的说法,认为这里说的“大哉孔子”就是“大哉!尧之为君”,这里的“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那里的“荡荡乎!民无能名焉”。除此之外,《论语》没有再出现过“大哉”来夸奖其他人。所以孔子听到别人把自己夸成可以跟尧媲美的“孔则尧”,当然要谦虚一下。
“博学而无所成名”中的“博学”是“博学于文”(《雍也篇》6.25、《颜渊篇》12.15),“无所成名”则有两种解释:除了上面焦循说的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之外,古注都偏向说孔子“不成一名”(郑玄),或是“广学道艺,周徧不可一一而称”(皇侃),或是“惜其不成一艺之名”(朱子)。这样解释起来,原来夸奖的话就变成了讽刺的话:“样样都学,没一样精通。”
孔子应该是故意用这样的理解来回答别人的夸奖,这是幽默手法中的“转移方向”。所以孔子的回答才执着在选择一项可以成名的技艺的方向。所以他就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选了“射”和“御”来解嘲。
孔子也许真是随便说说的。可是崇拜圣人的后人坚信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有深意。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孔子选择“御”而不选择“射”就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的“御”就不能简单地当成“驾马车”来解释,而要用《易经》的“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经·乾卦》)的“治理天下”的宏愿来理解。所以,孔子被称为“素王”也不是没道理的。他虽然没有政治上的君王之位,可是他在文化上的地位却是历代统治者所难望其项背的。这种“一语双关”正是常见的幽默手法,可以或隐或现地表达“孔子之志”。
如果是这样,我们又怎么能不再度赞叹“大哉孔子”(或其实是“大哉孔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