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都明白要时刻自省念头,不要陷入知见的惯性。心量的局限,就是限制我们这些小青蛙想象的井口,永远只让我们沉浸在自己那片小世界里,却与更美的风景失之交臂。
妄念是障目的叶片,妄念顿消,真心显现。听闻这个道理后,很多人就觉得,解脱就是消除概念。殊不知,消除概念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只是这种概念隐蔽性更强,所以反而更容易让人生出“我找到大道”的错觉。
思维熄灭,自性就显现出来了。这种道理本身没错,可你怎么判断何为熄灭,显现出的那个东西真是真心呢?其实我们依然无时不刻落在自心的幻觉中。幻觉分两种,一种是不知身在幻觉中的幻觉,一种是以为自己跳出来了的幻觉。真正超越幻觉的人,是无幻觉可破除的。生出幻觉感的那个心本身也是幻觉。
很多人读佛经,喜欢望文生义。一看佛说:知见不生,就赶快觉得:对对对,不生不生,绝对不生,生一个灭一个,生两个灭一双。这是干啥呢。
断灭知见本身,也是一种知见。这个知见还很大,让很多站在这面墙角上下打量,却发觉一切似乎浑然一体的人以为自己破除了分别,超越了二元对立。结果稍稍换个参照系,我们还在那打转。
佛说知见不生,即非知见不生,是名知见不生。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佛才借用一个假名来阐述道理。如果我们陷入非知见就是破除知见的思维漩涡里的话,抽身可就麻烦一些了。
我们知道,大菩萨要修成佛,最后一定是无果可证的。同理,我们老是要开悟,要解脱,其实到那个时候,一定是无道可悟的。反正临到坎坎上,我们都要放下那个悟道的执着,那不如现在就好好消除分别心,活在当,少给以后的自己添堵。
众生平等是平等,平等到颠倒程度都是如出一辙。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刚好都在这个六道轮回里打转,而不是在其他轮回里遛弯,可能就是因为臭味相投吧。
这一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也是因果的产物。所以当一个修行人觉得自己放下了一切,而其他众生则辗转轮回,可笑而无意义时,他已然陷入一个巨大的执着。放下放不下,也是知见;执着非解脱,也是自心迷惑的外现。
放下就放下,放不下就放不下,碍不了谁,也烦不了自己,才是真放下;真实不虚的东西没必要如饥似渴地追求,如梦幻泡影的东西也不要把它当成蛇蝎猛虎,怎样都挺好,顺其自然,才是真实相。
菩萨能做到妙行无住,绝不会为了不住而不去行。需要执着的时候生起执着,不需要执着的时候就把它锁到“储物柜”里,才是真不执着。
执着不执着,只是一种心念的一体两面。解脱的人很随和,身穿不执着的衣服,不执着的这面穿脏了,就把执着的那一面翻出来穿穿。他自己没什么感觉,但周围的人却老是用衣服的外相来评判这个人。结果解脱的人该自在就自在,执着于解脱的人却永远在一件衣服上打转。
佛教的观念里,我们的自性就是一面明镜,能照见万法,而又不住万法。无明就是陈放太久后,镜面所蒙上的灰尘。所谓修行,就是拿一块抹布也好,洗脚帕也罢,哪怕是拖把也行的东西,来擦拭掉上面的尘埃,显露出本有的清净。
有些人就不听,觉得反正就是要回归圆融的一片嘛,于是噗嗤一桶墨水泼上去。你看这乌漆麻黑的一片,什么分别都没有,肯定就是解脱了,就是悟道了。结果最后等他们再轮回一阵子,后悔了,晓得还是得谨学正道的时候,在解脱的路上还要多费一道给自己以前的狂慧擦屁股的工序。何必呢。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那颗以为找到悟道捷径的心,正是把自己带到荆棘丛林中的劣质导航仪。捷径却恰恰是弯路,遥远才是真正的捷径。
悟道不是结果,而是种选择。佛陀叫人发菩提心,不是说着玩的。可他说了半天,废了很多口舌,众生却还是以为菩提心只是修道的基础,解脱啊、涅槃啊才是到彼岸。菩提心本身就是解脱,涅槃之花开在菩提树下。它是颗包含所有解脱所需条件的种子。修行人要做的,是不断播下解脱的种子,而不是种下一粒后,整天盼星星盼月亮,指望着靠日后的年成来求得解脱。
辨别外道邪法,最有力的器具便是发心。走不出自我解脱的法门,永远流于俗套。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心有所悟,或者听到别人的某种说法,觉得真特么究竟,其实只是在跟随妄念罢了。就像我们在俗世生活中希望成为别人艳羡目光聚焦的对象一样,以为听起来超脱的东西就是超脱,其实不过是把世间的概念换成了出世间,本质却丝毫没变。我们的注意力仍然还局限在那件衣服上。
不要看佛的手指,顺着那个方向去看佛所指的月亮;不要一天盯着那件里解脱外轮回、前执着后放下的衣物了,人家解脱者早就换上另一种外相去利众了!我们却还在这瞎bb。
真正的超越,恰恰是身处落后却丝毫不感到沮丧。
真正的解脱是来去自由,而不是一去不回来。
修行不是要斩断自己的妄念,断了自己的分别。那个喜欢妄念的自己也是自己,沉湎分别的个人还是自己。我们要像长辈一样,慈爱地抚摸着那些困在心理局限中的自己的脑袋,柔声告诉他们:
“小家伙,不要忧虑,你总会有超越分别与对立的一天的。我会在彼岸等你。我们永不分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