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付先生曰: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治理国家如是,治学亦如是。这是一个关乎态度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敬事而信”,也就是说,我们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学习,又自欺欺人地催眠自己说——学的还可以。这便不能有效治学。而态度的重要,孔子在这引申的更远——道千乘之国。
1.6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付先生曰:
孔子语言的风格便是微言大义。这里其实论的是一个“德”与“才”的关系问题。孔子显然是重德后才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著有一篇论德与才的文章。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也是强调德先于才的观点。其实,这还是一个态度问题。就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德的品性。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行?
孔子告诉我们从五个方面去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
- 入则孝。
- 出则弟。
- 谨而言。
- 泛爱众。
- 而亲仁。
当一个人能够践行以上五点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去培养才能了。
1.7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付先生曰:
贤贤易色——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照这种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比较空泛。陈祖范的《经咫》、宋翔凤的《朴学斋札记》等书却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是不足为奇的。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如言“轻易”)、简慢的意义。因之我便用《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颜师古注的说法,把“易色”解为“不重容貌”。
上面这段,是选自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的注。从人伦角度看,“贤贤易色”也指某种人际关系是合理的。但是仅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这段话的理解偏于狭隘了。
“贤贤易色”,在我的理解中应该与“见贤思齐”相匹配。说的是一种态度。人要有这样学习的一种态度。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态度。而不是固执己见。一个固执的人,他的视野也是狭隘的。善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
1.8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付先生曰:
态度端正,人便会有威严。这是一种无形的气场。孔子在这里界定了态度端正的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忠实。第二,便是诚信。这是从自身出发而提出的要求准则。那么,考虑到外在因素,孔子提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也就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同时,孔子启发我们不要对犯错抱有敬畏,这里的敬畏是说害怕犯错。真正的敬畏是不怕犯错,而是怕失去改错的诚恳态度。
1.9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1.10 子禽向子贡问:“他老人家(孔子)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