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挺经》19

作者: 山谷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23:15 被阅读3次

《挺经》是曾国藩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他为人处世、做官治军的统一准则,共分内圣、励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和盈虚十八卷,称为“挺经十八法”。

对于我们现代人,虽然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法,但人性鲜有改变,可以将挺经做为一面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并时不时地问一下自己:“是否挺得住?”

本篇是第七卷英才第一篇。

【原文】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译文】

尽管有良药,如果不对病症,效果还不如一般的药物;虽然有贤才,但让他做的事不是他的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普能人来做。质地坚韧的木梁可以撞开坚固的城门,却不能用来堵住老鼠洞。强壮的水牛不会捕捉老鼠,千里马也不能守住家门。

价值千金的宝剑用来砍柴,不如斧头好用。三代传世的宝鼎,用来开垦荒地,还不如普通的木犁,对具体时刻,具体的事物,只要用得适合恰当,普通的东西也会产生神奇的效验。否则,认不清锄头和宝剑的特性,干什么都会弄糟。

所以世人不应当忧虑没有人才,而忧虑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而用。魏无知在评论陈平时说:“现在有个年轻人,很有孝德之行,却不懂战争胜负的谋略,您该如何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懂战争胜负谋略,虽有高深德行也没有用武之地。我生平喜欢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年老了,才知道药物虽然很多,却也有治不了的病。

【解读】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出自曾国藩幕府的官员,占了晚清官场的半壁江山,其中有名的有左宗棠、李鸿章、杨岳斌、彭玉麟、曾国荃和刘铭传等。曾国藩的门生故吏中,有460多人身居高位,他们有的成了总督巡抚,有的是洋务先锋,都是晚清中兴的中流砥柱。

左宗棠一直认为曾国藩的才能不如自己,对曾国藩带兵打仗的能力颇有微词,但对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却是自叹不如。在他写曾国藩的挽联中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让这个心高气傲以“今亮”自诩的左宗棠感到“自愧”,可见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高出左宗棠很多。

曾国藩是善于鉴人的大师,早在京师做京官的时候,曾国藩就有意识的结交一些有志之士,网罗有影响力的人才,这为他后来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早在湖南发起团练的江忠源,就是曾国藩在京城时结识的,曾国藩对江忠源欣赏有加,并断言江忠源:“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后来,江忠源在庐州与太平军作战中被包围,庐州城破后投水自尽。

相传曾国藩写有《冰鉴》一书,这是本鉴人相面的书,事实上,那只是后人依托曾国藩的名气而归入他名下,并不是曾国藩所编写的。但他留有鉴人四句口诀: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端庄厚重、谦卑含容是尊贵的相貌。

端庄厚重,言行持重,遇事不慌不忙的人,往往稳定可靠;举止轻佻,风急火燎的人,更容易出现差错,俗话说:世事多因忙里错,也是有道理的。谦卑的人能够放下姿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包容更多的人和物,与人沟通起来也更顺畅。

事有归着、心存济物容易获得财富。

事有归着的人心思缜密、一丝不苟,有强大的执行力,使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落。心存济物的人心里装得下别人,有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薛福成原本只是个落第的秀才,在考试后给曾国藩递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其中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办洋务以自强,曾国藩并没有因薛福成的出身而训斥,而是就将他召入了幕府。后来薛福成出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在晚清外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国藩在人才培养和应用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其次是培养,然后是应用人才,而应用人才,就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地方,即使是人才,如果应用不当,让他去做合适的事,那么,即使他有杰出的才能,也会被浪费掉,表现还不如普通人。

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用人更要用人所长。

为什么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境况,就是没有把英雄放在合适的地方,让他去做最合适的事,如果让姚明去练体操,让李宁去打乒乓球,你说,他们还是英雄吗?

 

相关文章

  • 读曾国藩《挺经》19

    《挺经》是曾国藩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他为人处世、做官治军的统一准则,共分内圣、励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

  • 读曾国藩《挺经》54

    诗人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八卷“盈虚”下篇。 至此,读曾国藩《挺经》已经结束。接下来会把《道德经》剩下的六十章读完,...

  • 读曾国藩《挺经》04

    卷一 内圣4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

  • 读曾国藩《挺经》06

    卷二 砺志(下)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

  • 读曾国藩《挺经》01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指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外王,先得从内圣做起。 卷一 内圣 细思古人工夫,其...

  • 读曾国藩《挺经》05

    卷二 砺志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

  • 读曾国藩《挺经》07

    卷三 家范(上)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

  • 读曾国藩《挺经》03

    卷一 内圣3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

  • 读曾国藩《挺经》02

    卷一 内圣2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

  • 读曾国藩《挺经》08

    卷三 家范(中)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败,往往不知乡里耕读之耐久。所以致败之由大约不出数端。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挺经》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o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