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当时采用的是重文轻武的方针。但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适应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实行的是重武轻文的策略。
武臣格外受到重视,当然这也是受了元朝历史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元朝本就是蒙古人打下来的天下。蒙古人崇尚武力,自然对武将很是看重。后来,很多武将斩将杀敌,为大明江山的建立付出了诸多血汗,甚至献出了生命。
朱元璋认为,文人只会耍耍嘴皮子,没什么实际用处;而武将不同,他们能征善战,可以攻城略地,能为胜利提供保障。因此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文武有别的政策,朱元璋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后来最高封为“伯”,可见对文臣很轻视。
朱棣以武力抢夺得到皇位,武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朱棣的重用。“重武轻文”的策略就继续得到了执行。武将被重用,在社会各方面都高人一筹,朱元璋还曾特地命人在南京修了一座功臣庙,里面全是武臣。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嘉奖英国公张辅,就把张辅的弟弟从文职侍郎改成了同一品的武职。看起来级别没变,但由文职变成武职就是极大的恩赐。就连节日庆典时,文臣武将齐聚一堂,也总是武将排在文臣的前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江山日趋稳固,社会也稳定了下来,重武轻文的做法显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武将失去了用武之地,文臣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时刻,尤其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文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慢慢占领了一些重要位置。同时,明朝的统治者也害怕权势过大的武将有谋反之心,便开始削弱他们的势力,以便化解篡权夺位的危机。这样一来,武将的一些权力在此过程中也逐渐有部分转移到了文臣手中。随着明朝督抚制度的普遍设立,边疆武将的权势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巡抚有监察职权,还可统领一省,节制三司,兼提督、参与军务。随着巡抚和总督制度的推行,文臣权势越来越大,武将最后仅剩下了带兵作战的任务。这一系列的政策变更导致了武将地位的败落。从前“武尊文卑”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转而为“文尊武卑”所替代。
到了嘉靖初年,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地位更加悬殊。,甚至出现了一些武将讨好文臣的现象。万历年间,已经发展到了文臣武将之间演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当督抚到任的时候,武将要叩首迎接。文臣武将之间的尊卑有时已经和官衔品级没有关系了,主要取决于文臣对武将的统辖权力,甚至低品级的文官可以对高品级的武将随意呼喝,或者大加训斥。武将耀武扬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武尊文卑”到“文尊武卑”的转变,也造成了明朝国家军事力量的日益衰落。在一些对外战争中,明朝的军队大都不堪一击,被打得一败涂地。文臣不懂军事却做了统帅;武将虽懂军事,但是受到文臣的辖制,不能充分施展才能,这就造成了明朝在军事方面逐渐走向了衰败,最终导致了明朝从兴旺走向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