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译文】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力每况愈下,周王室所设的几百种官职,许多已经无法履行职责,只有史官还在做最后的坚守。曹刿劝谏鲁庄公不要到齐国观看社祭,曹刿说:“君主的一举一动,肯定要记录在案,记录下来这些不合乎法度的行为,让后人如何看待自己?”那个时候,君主的一言一行,史官没有不秉笔直书的,君主认为理所当然,从来不迁怒史官,史官认为理所当然,秉笔直书没有丝毫疑惑,这就是夏商周三代遗留下的纯朴正直呀!不久之后,管仲告诫齐桓公,说:“所做的事情,却不让史官记录,这不是美好的德行啊!”管仲的说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已经开启“不让史官记录”的先声。再往后,周简王私自犒赏晋侯时,说:“这种做法不合乎礼制,就不要记录了!”周简王的做法已经错了,而且明目张胆地告诉史官,不要记录。然而,这个时候的史官,世代以记录史实为职责,最高统治阶层虽然已经不让记录史实,却仍然坚持秉笔直书。崔杼弑死齐庄公,史官直接记录崔杼弑君的史实,崔杼接连杀死三位史官,后面接踵而来的仍然坚持秉笔直书,肉体可以被杀死,记录的史实却不可以改变。在刀剑的逼迫下,写史的笔锋却更加强大;即使崔杼的淫威可以压制整个上层社会,却不能让改变史书上的半个字。最终让君臣的名分,高低贵贱的礼制重新回到世间,这都是谁的功劳呢?
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礼乐制度已经消失殆尽,圣人孔子还未出生。这几百年间,中原大地之所以未沦丧为夷狄,都是靠史官的最后坚持啊。太阳落山之后,朝阳升起之前,漆黑的夜晚,万千种事物都隐藏起来,如果没有烛光照明,那么天下的眼睛都瞎了。春秋时期,如果没有史官秉持公平正义,那么处处都是虐杀,人类必然走向灭亡。哪里还能等到孔子降生?史官不仅仅有功于那段黑暗时期,假设他们阿谀权贵胆小怕事,对君主的言行不如实记录,致使史书严重失实,没有可信度。那么,孔子即使想删定《春秋》留传后世,又到哪里去找到准确的史实呢?没有车的话,造父的驾驶水平再高也无用武之地;没有弓箭的话,后羿的射术再精也无法施展;没有城池的话,墨子的守城本领再强大也派不上用场。真是太伟大了——春秋时期史官的功绩!
《东莱博议·曹刿谏观社》
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官三百六十,咸旷其职,惟史官仅不失其守耳。曹刿谏鲁庄公观社之辞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当是时,人君之言动,史官未有不书者,为君者视以为当然而不怒,为史者视以为当然而不疑,此三代之遗直也!其后管仲之戒齐桓也,曰:“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僖七年】管仲之言虽是,而已开“作而不记”之端倪也。其后周王之私犒晋侯也,【成二年】曰:“非礼也,勿籍!”周王之所举已非,而且显然戒史官以勿籍矣。然一时之史官,世守其职,公议虽废于上,而犹明于下。以崔杼之弑齐君【襄二十五】史官直书其恶,杀三人而书者踵至,身可杀而笔不可夺。鈇铽有弊,笔锋益强;威加一国,而莫能増损汗简之半辞。终使君臣之分,天髙地下,再明于世,是果谁之功哉?
呜呼!文、武、周公之泽既竭,仲尼之圣未生,是数百年间,中国所以不沦于夷狄者,皆史官扶持之力也!昩谷饯日之后,旸谷賔日之前,暮夜晦冥,羣慝并作,苟无烛以代明,则天下之目瞽矣。
春秋之时,非有史官司公议于其间,则胥戕胥虐,人之类已灭,岂能复待仲尼之出乎?史官非特有功于仲尼之未出也,使其阿谀畏怯,君举不书,简编失实,无所考信,则仲尼虽欲作《春秋》以示万世,将何所因乎?无车则造父不能御,无弓则后羿不能射,无城则墨翟不能守。大矣哉!史官之功也。
【附评】
张执升曰:开口说破主客,不作承即断结本题,以后畅论直史之功。朱字绿曰:本意重齐太史崔杼事,却用题目引起,又接一层作而不记,再接一层勿籍,駸骎有史官失守之渐矣。然后渡到齐太史事,抑扬唱叹,悠然有神,复以有功春秋之时,有功孔子两层足之,真觉精采百倍。张明德曰:通篇扬扢史官,正喻夹发,言之亹亹,此先点题后发挥之法,拟之兵家可谓制胜之师。
附:《曹刿谏观社》
庄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防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狩,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