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崇艺君
昔时有凤,栖于凰洲
有“凤浦”“凰洲”之称的黄埔古港,于北宋建村,南宋就成为商船停靠之地。如今,你所听说的和“黄埔”有关的地名——黄埔区、黄埔港、黄埔军校、黄埔大道,最初的起源都是这个位于海珠区东部的村庄。
黄埔村内的“凤浦”牌坊 黄埔村村口的“凰洲”牌坊古港遗风
黄埔古港古代水深,适合大型商船停靠,自南宋以来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以此为起点的广州至波斯湾的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1757至1842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黄埔村港口作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在世界大放异彩。来往不息的商船形成了“夷船蚁泊”的壮观景象,其中就包括瑞典的“哥德堡号”和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从广州出口的外销艺术品在18、19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的社会风潮。
象牙广绣喜上眉梢折扇 广绣孔雀插屏 象牙雕人物故事名片盒粤海关在村内设有挂号口,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航海贸易的兴盛使这个几百人的小渔村发展成几千人的市镇,培育了黄埔村民的开放思维和商品意识。随船的传教士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令这里成为西风东渐的要冲。
粤海第一关 珐琅瓷钟古祠流芳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众多被载入史册的黄埔村英才,如身兼三国公使的胡璇泽、“清华之父”梁诚、铁路专家胡栋朝等。以胡、梁、冯、罗为四大姓氏的黄埔古村,祠堂文化兴盛,一座座庄严肃穆的古祠静立于幽长的巷弄,堂前碧水倒映,古树婆娑。
胡氏宗祠 主山冯公祠 禄贤梁公祠这里的很多祠堂,都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镬耳屋。镬耳屋多为砖木石结构,外墙壁绘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而得名。又因为镬耳的形状与古时官员的官帽相近,因此有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寓意。
中华民族素有崇敬祖先的传统,修建宗祠以供奉、祭祀祖先,表示后辈饮水思源,不忘其本。黄埔古村每年都会举办岭南祠堂文化节,召唤迁徙人群对根的追寻。一座座镬耳屋托起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家族情结,越是离家万里,越盼落叶归根。
古街纵横
麻石铺成的古街两侧,是风格相似的民居,有的是修旧如旧的古建筑,有的是复古的新房屋,巷陌交错相通,一时不察就会迷了方向。古老的村落,每座建筑,好像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海傍街曾是紧靠酱园码头的商业街,商铺鳞次栉比,食肆林立,还有专为外洋船舶服务的“修整鬼船”的木匠铺、漆匠铺、铁匠铺,为洋船补充食品等物的食杂店等。现在村民建房还不时挖出当时的木桩和桩基。
“海傍东约”牌坊为咸丰时期的石额在众多岭南风格的建筑中,一座日本近代建筑风格的房屋格外显眼,那就是村民口中的“日本楼”。1900年,黄埔村村民冯佐屏到日本求学时娶妻日本人平美爱子,后回乡定居,兴建此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试图毁村,平美爱子亮出随嫁的日本军刀,拯救黄埔村于之中。
北帝庙,又称玉虚宫。北帝属四方元神中的玄武,是水神的象征,在传说中镇压了在黄埔村作祟的蛇妖,自北帝庙建成以后,黄埔村安居乐业,再无劫难。对祖先、观音、天神、门神的多神拜祭,积淀形成了黄埔村深厚的民间信仰文化。
崇艺君来黄埔村的时候不是周末,所以游人不是很多。冬日里一阵猎猎北风呼啸而过,将枝头的紫荆花抖落在地,温暖的阳光却从树叶的缝隙中漏下来。
现在,有些祠堂已经变成了私人经营的店铺,墨香竹韵,流水笛音。街角的文艺小店,处处透露着生活的情趣。
大黄狗在麻石路上慢吞吞地踱步,待人走近了,投来一记迷离的眼神。
日光和煦,村里的老人摆弄自家养的花花草草,提起鸟笼,静静地享受这午后的闲散时光。
村子另一头的黄埔古港旁,传统广州美食的魅力令这里依旧人声鼎沸。猫记艇仔粥的店里,手脚爽利的阿姨端来一碗碗热腾腾的艇仔粥,其他的小食自取自拿,最后自觉买单,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为寒风呼啸的冬日增添了暖意。
浓白香醇的热牛奶,撞开鲜黄辛辣的姜汁,稍等片刻便凝成如豆花般滑嫩的姜撞奶。
涂上一层厚厚的蛋液,入炉烤制后的鸡仔饼香味四溢,唇齿留香。
一路走来,还有卖花生芝麻糖、濑粉、猪脚姜、钵仔糕、腊肠腊肉、干果蜜饯的小摊小店。唯有传统的手艺才能做出最正宗的美食,勾起老广州人记忆深处最熟悉的味道。
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商船重返黄埔古港,揭开了这个千年古港的航海记忆。尽管如今,黄埔古港由于水位降低,已经不再行使港口的功能,但“夷船蚁泊”的繁盛时代给这个地方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历史痕迹,仍在通过一代代的传承慢慢改变着这个新时代下的村庄。
2012年,黄埔村荣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首。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幸运的是它仍然保留着最初自然、纯粹的样子。绿树村边合,池畔有人家。
------------------
原创文章,图片为作者版权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