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这两个案子便水落石出了。郑王和卫王都将相关情况报给了皇帝,涉案官员都得到了处分。从调查结果发现,赵王并无牵涉其中,但这些涉案官员都是赵王举荐的。但是否要处置赵王,如何处置赵王,就是个问题。皇帝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两个儿子,让他们给出了答案。其实,这也是考验他们。
如果赵王倒了,储位又会发生变化。按照礼法,现在赵王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赵王倒了,韩王又多次遭到皇帝申斥,那储君之位就会落到郑王头上。这个问题表面上是追查赵王的用人失察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关于储君的人选问题。这个案子的处理结果会影响郑王和卫王的未来。
郑王想到自己的位置,便决定把赵王往死里整。他整理了赵王的罪状,并纠结了一批官员上书弹劾赵王。但卫王却上书为赵王辩解,并谏言赵王只是一时失察,训斥罚俸即可,不必加罪。皇帝看到郑王心急的样子,便想到,他会不会想着夺位。于是,他把郑王叫来了,问道:“你说,赵王有大过于朝,该如何处置?”郑王答道:“父皇,理当严查。”皇帝又问:“可处置赵王,朕于心不忍啊!”郑王义正严词地说道:“儿臣愿替父皇行此为难之事。”皇帝又问道:“你是不是想当太子啊?”郑王立马跪倒在地,说道:“父皇,儿臣只是一心为公,绝无半点私念。”皇帝便让郑王退了出去,召卫王进来。
皇帝问卫王:“赵王该如何处置?”卫王答道:“父皇只需申斥即可,无需严惩。”皇帝又问:“郑王说要明正典刑,你怎么看?”卫王奏道:“皇兄一心为公,儿臣不及,只想着兄弟情谊。”皇帝又问:“那是朕是非不分了?”卫王连忙说道:“不,不,不,父皇考虑周全,既然此事与七皇兄无涉,便不宜牵涉过大。涉案官员明正典刑,赵王兄只需薄惩即可。”听完之后,皇帝便让卫王退了出去。
过了几天,皇帝下诏申斥了赵王,并将其由亲王降为郡王。但是,皇帝也没有重赏郑王和卫王。但是,卫王却明白,也许郑王与储位无缘了。但是,储位是国之根本,自然有人要提及此事。右丞相杜广源便上了一个密折,劝皇帝早立太子。皇帝也在想这件事,但立谁也是个大问题。现在,剩下的四个儿子中,赵王和韩王已被他排除在外了,可郑王和卫王的才干比不上前面的八个儿子。经过这两件案子,卫王便成为了皇帝心中合适的人选。但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卫王能否担起这个重任,皇帝心里犯起了嘀咕。
此时,卫王却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每日在府中写写字、下下棋,政务过问的也少了。有一天,他走到了家中的学堂。此时,李珣正在给孩子们讲《孝经》。李珣讲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一句时,卫王问道:“何为孝?如何孝?”李珣明白,卫王表面上问的是孝道,其实想问的是夺嫡之事。李珣便回到:“王爷,您和皇上于国是君臣,于家为父子。为臣尽忠,为子尽孝,理当如此。”听完这句话,卫王便走了。李珣也松了一口气,要是再说下去,也不知会惹什么麻烦。
学堂的后面是一个长廊,而卫王妃和凌夫人正坐在长廊中纳凉。卫王妃摇着扇子说道:“王爷现在一直在揣摩皇上的心思,既要表现出自己能干,又不能让人看出他的野心。真是难啊!”凌夫人便说道:“现在,皇上已有心传位于卫王。卫王只需稳妥做事,且无心党争,自然安心。”卫王妃说:“不说这个了,你们家凌大人怎么样了?”凌夫人回到:“他呀,只是在做事,但办了这么多案子,再加上之前的事情,他已经把人都得罪光了。”卫王妃说:“这几年,朝廷官员都卷进了党争,谁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不过,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无党无派的样子,定然会惹许多麻烦。”凌夫人连连点头。
这时,钦天监监正袁淳又在观天象,他发现在卫王府上空,两团祥云又交织在了一起。他找到了前几天因为机缘巧合得到的卦书,翻到了那句“双阴覆阳”一句。他又推演了一卦,也许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