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后期的一天,单位的一位同志家过事,我们一行七八个人去行礼赴宴。坐席时,我们八人一桌,先上的茶席。刚吃完的时候,相供就让我们坐在紧相连的另一个桌子上。面对摆满了一桌子的酒菜。我一头雾水,奇怪地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告诉我,这叫"三移席'',一会儿饭席上来还要移到那一个桌子上。啊!原来是这样讶!还有这样的坐席吃法,因过事人多,我也再没有刨根问底。小时候父亲经常在巷子里为邻里乡党家红白喜事作厨。相对见过作流水席和吃过流水席的机会就多一些,也对流水席的叫法、上法、摆法、吃法的习俗有所了解,积累了一点吃的知识,食的文化。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对传统饮食有一种怀旧情结,利于休闲时间就写了些美食文章,在写作和品鉴中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也更加激发了探讨研究美食文化更大的兴趣。然而一晃几十过去了,又勾起了对"三移席"的记忆和眷恋,一心想把这一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可叹,我不是那一方人士,不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也询问周边好多人也都是含糊不清,一些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曾经还有"三移席"!今天,以文字的形式,先吐为快,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王庄一带曾是魏征的封地,"三移席"的吃法如此那样讲究,它肯定不是一般草根草民能创造出来的,必然会受到皇家风范,和王室的习俗以及民间的遗风影响。正在刘家洼考古中发现,澄城历史曾有三个小国的存在。虽然国度不大,地域不广。但却夸跃了千年历史,沉淀的人文非常深厚。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多动态的人际交往,多口味的饮食文化的融合,也许流传下来的一些元素就包含在"三移席"之中。或许我这些推测不科学、不合理。那么,应该是什么?我认为"三移席''应该是喜事中的一种重要礼仪形式,属于高贵、高档、高雅的范围。起初用于官达贵人的寿宴、喜宴、婚宴。旧时婚典讲究,参加送亲人员大都是直系贵亲中的男女上辈和男丁人去,大姑娘是不能参加的,席口一般超不过五六席。白事因人多事乱绝对不可能吃移席。王庄一带属我县的沟北,民风淳扑,待客实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滋生了"三移席",它融合了多元文化,多种特点。既彰显了皇家大雅之风,又包含了沟北人热情好客之俗。"三移席''的菜品,也应是以关中流行的十三花和澄城的十二旗为主。一桌能移,三五桌也可移,十席八席当然也能移。一般的次序是先入茶席,品茗尝果,在推盅换盏和欢声笑语的祝福中,吃完了茶席。稍息片刻,走动放风,或抽根捲烟,或撸几锅水烟后,又移入另一桌,再饮酒席。在觥筹交错中尽情而饮,在吃菜喝汤中品尝美味佳肴,最后是一道面食面点,便暂时结束了酒席。旧时,宴席都是吃两顿饭。酒席与饭席相对间隔时间长,让吃席的人离桌子松动松动,出去放放风,醒醒酒。再移到吃饭的席位上继续吃席。''三移席''茶、酒、饭分明,红、白、果案分开设立,接待分别服务。有吃中移,移中吃,移来移去不离屋的雅俗。有吃中显味意,移中见友情的情趣。名取于:''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的三才理念,也许这就是"三移席"的真正来历。澄城与白水山水相连,白水叫"三转席"。我们是"三移席",他转他的,咱移咱的。犹如我们的麦子泡和他们的辣子汤一样,都需要不断的挖掘,积极创新,将其发扬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