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游泳记

作者: Elle1874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03:26 被阅读146次

    最早学游泳大约是小学三年级时候的“偶发事件”—姨娘帮表姐报名的时候就顺带捎上了我。那时候游泳并不作为考学时候的硬性要求,所以我印象里少体校的游泳课堂都还是十分冷清的样子。入门的泳姿是蛙泳,先学打腿,再是划手,最后是换气,一期课程结束如若可以不间断地游两个来回约100米就算学成。老师教得用心,我学得也顺利欢乐。记得姨娘还送给我一顶泳帽和一副泳镜作为激励,它们在后来的许多个暑假都一直伴随我穿梭在不同的游泳场馆,我也一直感念姨娘的无心插柳有心关怀,为我童年时候的夏天带来的那些欢乐与清凉。

    初高中以后,暑假的多数时间似乎都在各种补习班中度过而很少再有机会去游泳了; 去北方上大学期间游泳的次数更是近乎于零,算是 “入乡随俗” 而不习水性(身边的朋友很少游泳),但真要追溯起来,恐只得怪自己缺少一份热情和活力以扫一身少年之愁的压抑颓唐。

    真正把游泳作为一项运动是在来西雅图以后了。依旧还是“偶发事件“—偶遇圆月,无独有偶我们性格脾气相合,兴趣爱好相似,又偶然得知她偶尔去体育馆游泳,就不禁和她说起也曾有过那些在水池里和太阳作伴的夏天,又将之后这些年偃旗息鼓之遗憾一并相告。圆月当即鼓励我重整旗鼓,而重整旗鼓的第一件事,就是她立马陪着我去买了件泳衣。所以多亏了圆月,我终于有了这份发心,记得那时正值严冬,但常年恒温的室内游泳池早已不辨今夕何夕,下水的那刻一点也没觉得冷。

    IMA(华大健身馆)的泳池分为快速、中速各两泳道外加一个慢速区和一个跳水区。很快我便意识到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快速、中速游道的几乎都是游自由泳的,而以游蛙泳为主的中国学生,大多速度不达标而只能在慢速区活动。再一了解,原来在美国学游泳,多以自由泳作为入门泳姿,因其在手腿配合和换气方面都更直接明了易掌握,且既有速度优势又适合长距离训练。所以,当看到其他泳道里的人们“健步如飞”, 而往返间都是何其炫酷的转身(flip turn),我已经无法继续在慢速区好好玩水了。

    于是开始学自游泳。第一步当然是求助于万能的YouTube——这个集世界各地万千奇人异事,奇思妙想的视频平台在这两年来已然成为我“十万个how to”的第一站。经YouTube老师们的讲解示范,大体可以了解自由泳的基本要领。再来就是那些“peer review 游泳课”—那段时期,常在周末的一个中午和同样喜欢游泳的伙伴们相伴练习。尽管有时候对于华大不设校游泳队而没有专业教练这一事实颇有遗憾,但靠着同伴之间的监督鼓励,以及众人拾柴堆出的“不怕出糗”的良好氛围,那个体能极差+ 不会转身的痛苦时期,却也是收获良多——毕竟我终于可以完整地游一个来回约50 YD而不至于太喘,也不再对flip turn感到畏惧…… 如今当我独自走进泳池,想起那时一同游泳的朋友,包括圆月、敏琪、美杉、米歇尔她们,都陆续毕业工作而天各一方,难免感叹相逢的短暂。

    当进入中速泳道之后,就是循序渐进提升耐力了——从50 YD, 100 YD, 到4 x100 YD,再到5x400 YD… …就这样从完成小目标,到完成大目标下的小目标而最终完成大目标,和做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入门以后的修行几乎都是这样漫长寂寞的自我摸索和坚持,至于有没有突破提升那都是在过程中不敢去想的。当然好运的时候也会遇到高人指点一二,比如一江同学传授的开肩练习,又比如陌生人分享的那个做flip turn时向后曲手肘的小窍门,泳池救生员指出我打腿力度不够的问题,以及陶老师关于游泳的计数运动手环对比分析,都让我受益良多。

    有了一定耐力之后要提升速度,就更是一件长期工程了。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其实还没有什么心得可言。读过美国游泳名将Sheila Taormina 所著的那套SWIM SPEED 的书和她的WORKOUTS,最重要的体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Sheila身高只有5尺3左右(约160cm),在游泳运动员里几乎是无法弥补的硬伤,而在27岁的时候才“大器晚成”拿到奥运金牌,本身也足具传奇色彩了。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High elbow position ” 虽然就简单的几个词,但与之相应的却是每周2750 YD+ 2500 YD + 4000 YD + 陆地手臂力量的艰苦训练。当然,普通人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练习自不必如此苛求,只是当把这些学游泳的历程联系起来看,倒是足以说明当做一件事由浅入深有易到难,单凭热情和兴趣也是不足够的。这好像也是这些年方先生和我强调的最多的事情。
    … …
    “Stay dry”算是一句很有西雅图特色的问候语。每年的岁末长雨大多都会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四五月份,于是在这期间,尽管都不爱打伞,人们还是用这样这务实朴素的表达,祝愿彼此在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冷时节保持周身干燥和内心温暖。而每当我从泳池湿漉漉地走出来,到收拾完毕吹干头发再次走进雨中的时候,就总有这种“stay dry”的温暖的喜悦。

    PS: 上周把 2000YD 游进了1小时之内,对自己而言是一个进步,写这篇文章,也作为学游泳历程中一个阶段的记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游泳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ve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