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面向未来的学习变革
《重新想象学习——互联社会的学习革命》是由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资助出版的一本极具创意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探讨学习变革的书。这本书没有采用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编写,而是通过旅行记录、精美图片、思想录、访谈、案例等多种形式试图为我们勾勒一幅广阔真实的图景,引发我们对于互联社会学习变革的思考。11个国家的13个案例、31个访谈让这本书足够丰富,另外辅以18个视频访谈等数字化应用程序,让此书的呈现更加立体生动。拿起这本书,在感受到世界各地波澜壮阔的教育创新和学习变革的实践行动后,更为作者格雷厄姆•布朗-马丁及其团队深具远见和富有创新的行动所钦佩。
一、未来已来,以远见拥抱未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好似不再遥远,曾经我们满怀憧憬地畅想21世纪,认为它还很遥远,可它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如今早已到来。未来正如一场巨大的浪潮席卷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2016年,智能机器人阿尔法GO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一“人机大战”,引发众多关注和热议。据未来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们将进入百万兆级运算的时代,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或超过人脑,到2030年,我们将进入泽它级运算时代,计算机将比人脑强大1000倍。“它至少可以提前两周精准预测全球天气形势。不是说伦敦大概两周后有雨这么简单,而是准确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下多久以及雨量多少。它可以预测这个星球上任何一处的天气。这将给旅游业和雨伞销售带来很大帮助,而且这种计算能力也意味着,你的个人DNA测序只需几秒钟时间,你与任何人的任何一次数字互动都会在瞬间分析出来,或者,你的下一步行动将变得几乎完全可以预测。”如果你不小心得了癌症,也不必担心,它甚至是一个好消息,会有专门的技术帮你消除身体里的癌细胞。与此同时,伴随着地球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战争、贫困等问题,未来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以说,未来即让人无比期待,又让人不敢懈怠。如何更好地拥抱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将关系人类的生存姿态和生存质量。教育作为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和促进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力量,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这场浪潮。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僵化呆板,而要顺势而为、机动灵活。要以着眼未来的远见进行教育领域的变革。多年来,教育始终是以增量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的,难以跳出固有的框架,依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难以很好面对未来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在未来面前,教育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让人欣慰的是,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无论是贫困的乡村还是繁华的城市,那些颇具远见卓识和满怀担当精神的教育先锋正在采取切实可行而又极具创意的行动,让我们更好更快地与未来相连。在加纳这个贫穷的西非国家,我们看到“世界阅读者”这个全球性非盈利组织为阿代索的孩子们都配置上了平板,借助Kindle阅读器和廉价手机移动程序为贫困地区的读者提供庞大的图书馆资源,据美国CNN报道,到2014年,“近4000名学生在9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通过Worldreader读过超过170万册电子书。”而“加纳移动网络”作为横跨非洲的万维网基金会支持的网络项目,仅用3年时间就已打造了“农户专线”这样的科技企业,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国艾萨学院,每个学生都将iPad作为自己的学习中心,使用苹果iTunes
U 作为学习管理软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美国探索学习学校,学生正在享受一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由教师和游戏设计师团队设计开发的课程带给孩子们全新的学习体验。在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学校采用“1:1数字化学习”及“基于挑战的学习框架”,着眼培养学生21世纪所需的技能。我们看到了那些具有创意和激情的人们以变革的勇气和勇于挑战的决心走在了通向未来的路上,为我们共同开创教育的美好未来提供了样本、鼓舞了士气。
二、技术为零,以创新推动教育
(一)技术变革取决于教育语境。如作者所言:“变革的性质与语境密切相关。”毋庸置疑,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教育,翻转课堂、慕课、互动课堂等学习方式纷纷来袭,技术自身的语境已经形成,我们似乎正被技术所裹挟着向前急速奔去,但变革是为了技术的推进而推进还是因为教育的需要而推进?我想起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提醒我们的“伪语境”,谁才是教育变革真正的语境?教育的变革离不开技术,但技术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也不会是技术的附庸。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还取决于除了其自身语境之外的国家、社会、文化等语境。也就是在技术变革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问一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将在自身的语境下做出怎样的改变?正如作者所思考的那样“如果我们赞同每个儿童都有权接受教育,那么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决定怎样使用数字平台,我们的教育机构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变革。”
(二)教育变革需要创新行动。首先,要摆脱技术对于我们的压迫。技术让我们越来越有所依赖,在许多时候,我们学会了共享优质资源,总是拿来的多,创造的少,我们从网上拷过一篇教案备课、抄过一篇论文上交,复制一套习题给学生练习,应用阅卷系统批卷,我们对于技术已经欲罢不能,技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压迫了我们,让我们学会了大脑偷懒。这让我想起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的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肯·罗宾逊博士告诫我们:“它们只是一种新型而有趣的扩展工具箱。但我们仍然需要培养驾驭它们的灵敏性,促进对技术含义的伦理掌控。我们也必须发展我们的创新能力,以便可以用这种潜力来造福自身。”教育的变革需要的不是对于技术的依赖,而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每一个小小的创新行动。正如《第二次机器革命》两位作者提醒的那样:“技术不是命运,命运由我们自己塑造。”其次,我们自身要成为变革的真正力量。教育形态至今仍是沿袭工业化社会模式,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比,行动迟缓,已经落伍。但过去30年,数字先驱们预言的变革并未真正到达教育领域,我们的学校教育形态和学生学习方式并未发生真正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当然需要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作,但更需要自下而上地实践。一方面,我们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思考,以一种更有远见的、更有高度的、更为深刻的方式思考教育和人类的未来。采取适当的方式推动教育系统成为学习型组织,让自身成为学生崇拜的学习者,让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奢望变革会立即实现,要整体地看待教育的变革。如宝石教育首席执行官赫夫·马尔什所言:“我想强调的是,在谈论变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教育世界中的任何利益相关方。不仅是老师,不仅是学生,不仅是教职人员,也不仅是家长,而是技术能带来的一幅全景图。这是头号要素。”
三、学习至上,让成长成为常态
学习作为个体获取前人智慧、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着眼未来,着眼学生成长,重新认识学习,让成长成为他们的常态。
从学习目的看,一是随着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学习必然会成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终身追求;二是学习将更多强调激发个体的潜能,为个体的未来做好准备。三是
学习将更多用于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以应对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面对海量的信息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将从侧重知识记忆向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转变;四是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彰显个体立场,发出自己声音,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建立公民社会的途径。
从学习内容看,应更加侧重于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内容的学习,如:财商素养、环境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等素养,同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做好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资源开发。2016年6月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从学习方式看,我们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应对人类面临挑战出发,建构新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互联社会呼唤新型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1:1数字化学习将逐渐成为学习的主流。个性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产品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学校教学中。
从学习评价看,如作者所言:“今天的社会所看重的技能,比如创造力、创业精神、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几乎都无法用现有的标准化测试制度来精确衡量。”教育急需建立更为有效的评价机制,尽快从工业化社会中形成的标准化测试中解放出来,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