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较为深度体验报告(v39)

作者: 郭小刀刀 | 来源:发表于2016-08-29 02:54 被阅读318次

    一、产品概述

    1.       体验环境

    体验产品:猫眼电影

    软件版本:v7.2.0

    设备型号:三星S6 edge plus

    系统版本:Android 6.0.1

    2.       产品简介

    猫眼电影是美团旗下的一家集媒体内容、在线购票、用户互动社交、电影衍生品销售等服务的一站式电影互联网平台。2015年6月,猫眼电影覆盖影院超过4000家,这些影院的票房贡献占比超过90%。

    3.       产品定位

    购票预订、电影资讯、影迷互动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电影平台

    4.      用户需求分析

    5.       市场状况分析

    从易观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伴随着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而更加快速的增长,在线票务包括在线选座和传统的团购电影票,已经占领了整个票务市场的四分之三。而且,用户规模还在稳步增长中,整个电影市场的红利是显而易见的。

    而猫眼电影,作为国内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第一名的产品,但是优势并不明显,据比达咨询的《2015中国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2015年Q1-Q3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出票量市场份额前三为:猫眼电影(50.1%)、百度糯米(11.2%)、微票儿(10.3%),紧随其后的为淘宝电影(9.6%)、大众点评(9.4%),格瓦拉(3.7%)和时光网(2.2%),可以看出猫眼电影的优势正在减弱,而后来的BAT有渐渐赶超的趋势。所以,猫眼电影需要继续保持危机感,不被BAT蚕食。

    二、产品分析

    1.       产品结构图

    从整个功能架构和内容架构上看,猫眼电影做得围绕电影这一件事情,做得还是非常完善的,这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垂直领域做到深入,其实就电影行业来说,可以做得还非常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还有体验优化的地方。而猫眼电影,依托美图网O2O的优势,把电影这一个行业从美团APP中剥离出来(不过美团上还有电影),单独做一个深入的电影产品,追求用户体验和服务的完善,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2.       产品流程图

    3.       功能体验分析

    影片详情页

    影片详情页,长图我就不截取了,主要功能,如功能图的影片详情:

    详情页,那还是非常详尽。围绕电影的方法面面,不管是线上的评分、评论、视频、图片、音乐,线下的周边,服务,包括围绕的导演、演员、资讯、相关,一个电影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那么怎样来排布,怎样来体现这些要素,都是一个产品经理应该考虑的问题。

    从猫眼来看,首屏很明显,预告片不是以一个大屏来进行展示,而是以一张海报以入口,在下一个页面展示预告片,并且也有购票的入口,看来猫眼对于用户场景思考也很深入,我看完预告片,正在兴奋,手一抖,就买了电影票去看了,这是一种场景。在顶部,以海报的主色调做影片详情的背景,名字、评分、时长、类型、上映时间,这些最基本的信息,还有一个奖杯,展示获奖,可能对于一些专业类用户更看重获奖这种需求。

    接下来的想看和评分。评分没有做刷分的控制,谁都能评,想看和评分也不是互斥的,我明明选择了想看,说明我没看,为什么可以评分呢?个人认为,应该变为想看和已看,点击想看后,按钮变成,横着占满一屏,点击已看后,按钮变为评分,评完分后,变为分数和星星。这样控制可能更科学一点,虽然,用户也可以都点已看,至少成本高了,但是真正想评分的人,不是会在意多一步的步骤。评分过后,会有单独的分享页,用做电影的用户自传播,起到运营的效果,这个方法基本是所有电影在线票务平台在用的方法,只是看谁做得漂亮,谁做得逼格高而已。

    影片详情、导演、视频、图片、原声音乐。内容为王的时代,导演、演员当然不能只放张图和名字在那儿,需要做影人的页面,而这些猫眼都是做得很完善的,用户可能因为喜欢一个演员一个导演去观看一部电影,这种需求是很频繁的,这就是所谓的票房号召力。那么影人页面,当然要做好。而目前的页面来看,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包括综合排名、粉丝、作品累计票房、详细资料、作品、图片、成就、资讯、相关影人、讨论区,围绕一个电影人,可以做到如此,已经超越一般的百度百科的详细程度,但是这个点也有优化的地方,该演员正在热映的电影都没有啊,怎么做好电影购买的引导?还有围绕不管是影片和影人都可以做社交,电影爱好者的交流基地,粉丝讨论群,都是可以做的。而,有一个功能,影人排名,很疑惑这个排名是靠什么得来的?粉丝量么?这个功能,恰好是可以做运营的地方,特别是国内的偶像明星,粉丝们很在意这些排名。

    接着是预告片、图片、电影原声,这些都是围绕电影本身的一种信息,和排在后面的相关资讯,硬盘资料类似,我个人觉得,可以导入一些新闻,增加一些内容,当然是正面的新闻,因为我们比较是卖票的APP,每个电影都好看,我们才能卖出票。

    票房,是一种必要的电影信息,对于一些专业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分析票房数据,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普通用户,关心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演员的电影有多少票房,也是一种很棒的体验,有比较才能进步。比如我,在魔兽上映的时候,专门下载了猫眼专业版来关注票房,虽然最后的票房与我预期比较大。

    影片资料,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电影,但是,我觉得这一块可以加入到最开始点击名称进入一个影片资料的详细列表,可能让这个页面不至于这么长。

    而三种评论的先后顺序,和格瓦拉不一样,而且,我觉得猫眼的排布更合理一些,格瓦拉将短评放到最前,且篇幅较长,而猫眼将专业评论放在了最前,参考性最好。更能够促进用户去电影院观看。但是有一点有点疑问,专业评论不能分享和评论是专业用户不自信的行为吧?我觉得,这个功能是可以做的。

    讨论区,目前讨论区基本还没人讨论,也没人关注,这个功能由于藏得比较深,猫眼也没有主推过,所以用户使用率不高。

    深入一点分析,电影详情页,作为电影在线票务平台最重要的环节,每一点设置都是有深意的和慎重考虑的。深挖需求,用户看一个电影详情页,最想看的,应该放在前面,电影的必备信息应该放在前面。就使用场景来看,立即购票是常显的。而话题的放置和资讯的放置,是否太靠后了,值得商榷,因为,就战略上来说,票务平台都会向综合性的集媒体内容、在线购票、用户互动社交、电影衍生品销售等服务的一站式电影互联网平台发展,所以,这些资讯、社交内容反而应该提前一些放置,当时不是目前这一简单粗暴的放置,新的视觉模式,应该重新衡量权重来进行。

    三、竞品分析

    1、宏观层面

    纵观猫眼、微票儿、淘票票,甚至包括格瓦拉,从宏观上说,都是类似的,只是因为平台不同,用户群不同,来分食这个市场,真正从本质上的差异化,并不明显,而每个平台,在自己的渠道、价格和上游下游的整合力度有些不同,造成整个市场目前的布局状况。而谁将突出重围,目前局势不太明朗。不是靠补贴,打价格战就能胜利的。

    2、具体层面

    电影列表页

    发现

    功能分析先到这个地方,太晚了,哎,都怪我拖延。

    四、运营分析

    电影市场发展前景

    由于BAT三家,在该市场是一直处于竞争关系的,那么价格战,肯定是旷日持久的。然后,16年,第二季度,猫眼、百度糯、淘宝电影、微票....纷纷减少电影“票补”投入,直接引发的后果就是:2016年2季度到暑期档,中国电影票房出现断崖式下滑。

    根据统计,电影市场在二季度出现罕见的票房负增长之后,今年暑期档继续疲软。首周末票房为8.08亿元,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在率先出场的影片中,《摇滚藏獒》号称4亿元成本,目前票房仅3000多万元,可谓血本无归;而《大鱼海棠》口碑两极分化,《寒战2》后劲让人担忧。再看今年上半年,票房在第二季度遭遇“倒春寒”,其中四、五月份还同比出现了负增长,这是近五年来第一次!——来自艾瑞网

    其实可以看出,作为票务平台的盈利其实是有限的,可谓是烧钱拉用户,补贴是常有的事情,而当补贴减少,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市场的活跃。而正如电影人所说,由于各大平台的补贴,导致烂片当道,随便一个什么作者、赛车手、主持人、歌手等等都能拍电影,而且票房都还不错,特别是小成本的青春电影,打着情怀、青春、IP的幌子,吸金,其实内容同质化,剧情乏味等电影比比皆是。而当这些补贴都没有的时候,电影市场回归理性的时候,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时候。

    中国电影的发展,不是靠虚高的票房,大量的补贴,半夜的幽灵票房而提高的,而是真正的靠电影工业,电影人的付出而发展的。提高电影工业体系,要沉下心来拍电影,比如像“肖申克的救赎”、“泰坦尼克号”这类经典电影,需要大幅度提高电影制作水准。还有一些优质的IP和电影产业,打造完善的围绕电影的生态体系,从线上到线下的文化符号,比如漫威、迪士尼等耳熟能详的电影。

    而电影在线票务平台的发展,也是和中国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当用户、观众眼光越来越高,当国外的优秀电影越来越容易的进入国内市场,当用户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电影不是靠一群脑残粉就能撑起来的。就像当初我估计《魔兽》是超越阿凡达的存在,魔兽玩家全世界是上千万的,魔兽世界是全世界第一大网游,我作为一个暴雪粉,虽然贡献了自己的电影票,结果魔兽的票房差强人意。整个票房,在中国是最高的,在国外异常的低,分析其原因,国外的电影市场的理性是其重点。魔兽,可谓是一个特别巨大的一个IP,而因为电影本身的差强人意,电影剧情的跳跃,让部分非魔兽玩家莫名其妙,很多魔兽里面的英雄人物,在电影里成为配角。魔兽这个故事太大了,一个电影想装下,又装不下,结果观众体验并不理想。而中国市场,却成了最大的市场,第一还是魔兽的IP效应,第二是因为暴雪的跳票和观众们的期盼,第三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浮躁。

    魔兽说了太多,归根结底,就是想说,电影应该回归电影本身,票务平台只是一种媒介,方便用户去观看,去购买,而不是去动摇和插手电影市场,但是,运营是应该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是目前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但是,用户有自己的对一件事物的评判,就算这个电影9块钱,我都不会去花2个小时去看,因为用户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这一点,也是希望各位新晋导演要注意的。

    盈利模式

    (1)购票服务费:在线票务的服务费,目前还是补贴,收入较少

    (2)宣发费用:主要来自于制片方给的宣发费用,或者更有买“幽灵”票房的费用

    (3)电影衍生品:但是目前没有和影院的线下打通。

    (4)影院小吃团购:该利润高,频次远低于购票。

    (5)广告:包括电影广告和目前常用的银行信用卡优惠广告。

    (6)上游投资电影:从魔兽可以看出,目前平台通过投资或者建立电影公司,渗入电影制作发行来获得盈利。

    发展方向

    (1)票务整个环节体验上的继续深挖需求,比如:目前换票的流程还过于繁琐,需要打开手机,打开软件,输入兑换码,或者扫描二维码。可以考虑学习applypay,简化换票流程,或者直接扫码入场。

    (2)发展周边和联动效应:围绕影院和观影前后做精准营销,做个性化推荐等。

    (3)增强社交和社区性,从弱社交到强社交发展,也包括社区内容的精细化和丰富化。

    最后,希望中国电影行业越来越好,给我们观众带来更赏心悦目的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猫眼电影较为深度体验报告(v3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bt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