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隼每天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樊登每年50本书,有了樊登读书会。我们每天在看书,成就了我们什么呢?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感受,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呢?
查理· 芒格说:“我遇到的每一个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读书的。” 我们应该读书,怎么读,读什么书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宜。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能转化为行动,提升自己的认知,才是高效的读书。
遇见《化书成课》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培训师把书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萃取和转化成课程中的一部分是多么重要的一种能力。谁还会拿着一成不变的内容站在讲台上讲上三五十边。案例的充实,观点的论证,论据接地气说人话,是一个讲师迁移能力不断迭代课程的日常工作。
上课之前也读过很多的书,也想把书中的内容转化成课程中的一部分,总会觉得没有套路可施。
《化书成课》两天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的19点,满满的干货,如何把书中的观点,方法,原理等化成一门课,还有作为职业讲师的素养的学习;不仅是听还要练,第二天下午直接输出8分钟的小课,课程学习效果的直接反馈。

化繁为简,找出线索,构建课程的底层逻辑
好的课程一定是逻辑清楚的。不同的主题,逻辑线是不一样的。只会用黄金圈模型(why-what-how)怎么能行。
五种逻辑结构让你有理可循,有据可依。设计课程不再逻辑混乱,学员听的云里雾里。课程结构图在课程设计中全局指导,把握方向。
有血有肉,丰富内容,编织精彩案例
光有论点和结论,学员会听的干巴巴,也难以与自身结合学习使用,转化落地就更难了。收集到的案例就一定适合用在课程里吗?
五大要素来帮你,转化的案例不仅有带入感还有启发性。6T法则 更好的让你把握和验证案例。
化讲授变参与,转灌输为研讨,活动安排恰到好处
听在学习效果中是最低效的,有效的全员参与并探讨,学习吸收率可达50%以上。体验式教学,促动式学习贯穿课程,改变认知从学员内在开始,行动改变成为自发。一直希望半路出道的自己在教学手法上多元化,这次课程收获满满。
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内容方面的组织和安排,从标题的引人注目,到课堂呈现达成教学目标,学员离开课堂的行动改变没有一处细节不是设计出来的。
课程设计不是自嗨式的自恋表现,是有目的,满足需求的输出价值。课程开始的有效导入,有带入感的开场都是课程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员改变产生是课程反馈的真实呈现。
培训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本书增加你的生命广度,让每一次的课程增加你生命的厚度,让知识萃取成为习惯让你的生命更加有密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