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忠嗣可能大家都不怎么熟悉,但他是唐朝历史少有的名将,勇力和智谋都应该是后世楷模,就这样一个人终究败在谗言之下,最后暴病而亡,死的时候才45岁,真是另人遗憾。
一王忠嗣的背景
王忠嗣的老爹是王海宾也是非常勇猛的战将,只有后来在战争中因为众人嫉妒的缘故不出兵支援导致战死沙场,唐中宗称他父亲王海宾为霍去病,可见他父亲的勇猛。
父亲王海宾战死后战死后,被唐玄宗收养在宫中,与太子一起长大。自身有谋略智慧出类拔萃,非常受唐玄宗的器重,太子也非常爱护他。
二王忠嗣的勇猛
公元733年,唐朝宰相萧嵩命回朝履历新职,这时候王忠嗣对萧山说:“我跟着您已经三年了,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天子的,请求让我率领精兵几百人去攻打敌人。”
萧嵩同意了,这对萧嵩来说是件好事,假如事情成功了,自己回朝脸上也非常有光彩,那是自己的部下,功劳是自己的。假如失败了,那也不影响自己履历新职,那是主动要求的,是他犯的错也影响不到自己。
这时候,恰巧吐蕃人在郁标川练兵,王忠嗣率领兵马去攻打吐蕃人。吐蕃人多势众,王忠嗣部下们内心恐惧都想要返回,王忠嗣不同意,自己提刀冲入吐蕃人阵地,接连斩杀数千人,缴获几万头牛羊。
萧嵩非常高兴,火速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唐玄宗看到奏书后非常高兴,马上就是提升的官职,封为左威卫将军和代北都督。萧嵩回朝后,也是向唐玄宗大力褒奖王忠嗣。
作为下属要学会给领导长脸,领导长脸了,你的好处也不会少。现在的年轻人就不懂这个,害怕领导抹杀了自己的功劳,所以致使自己止步不前。
每个能做上位的人都不傻,他会记住在心理,在其他地方给你补偿。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有人可用和坐稳位置,所以要学会给自己领导长脸,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抉择。
三王忠嗣的智谋
王忠嗣做封疆大吏的以后,变得非常稳重了,但不是没有勇气了,而是更加的睿智了。
每次打仗都能赢,所以士兵们都是乐意为他卖命效劳。他认为将帅应当以安抚边疆和训练士兵为要务,从来都不轻易用士兵的生命去赌博,去赢取自己的功名。
王忠嗣每次打仗都能赢的秘密就是他只干有机可乘的事,不干那种硬拼的事,所以他始终都是赢家。每次打仗前都在暗中把对手摸的清清楚楚,找准对方的弱点快速出击,所以每次打的对手都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功勋卓著声望日隆,突厥人不敢犯边,最后做到了边疆四镇节度使,唐朝历史仅此一人。
想赢的每一次胜利,就要耐心等待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百战百胜。许多人不成功是因为无法识别机会还是陷阱,盲目去争斗致使自己落败,真是可悲!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向王忠嗣多多学习,才不会因为盲目致使自己落败。
四王忠嗣的落败
将军最悲哀的地方就是不能战死沙场,却被奸臣所害,这几乎是历史的定律,王忠嗣终究难以逃脱,真是让人遗憾!
王忠嗣文武双全又没有什么污点,李林甫一心想要专权,心理特别害怕王忠嗣回朝会抢了自己的位置,就多次想办法陷害他。
公元747年,唐玄宗用董延光的策略想拿下吐蕃占领的石堡城,唐玄宗下命令王忠嗣去帮忙董延光。
当初唐玄宗提出拿下石堡城的时候,王忠嗣就不大同意,认为拿下石堡城,代价巨大又守不住。他这样搞的唐玄宗很不高兴,但是唐玄宗终究还是没有听他的意见。
虽然服从皇帝的命令,但不按董延光的套路来,他不想用几万士兵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致使董延光没有按期拿下石堡城。
最后李林甫抓住机会让人诬告王忠嗣,差点被害死,最后因人营救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公元748年,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到公元749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强权就是真理,这次落败的根源是他仵逆了皇帝的意志,被奸人趁机陷害。其实事情无所谓的对错,面对强权你唯一能够做的事就是顺从。谁违反这个规律谁就倒霉,这也是智谋之士的悲剧根源。
五结论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邪不能胜正,可是真的是这样么?可是事实真不是这样,正人君子往往在小人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人们才不断崇拜和呼唤贤人君子,所以邪不能胜正,终究只是一句空话,只有君子比小人更邪的时候,才是邪不能胜正。
本文绝不希望你成为小人,而是想告诉你真正的答案,希望你能成为邪人中的君子,那样才可以活的潇洒,才可以成为人生赢家。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