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条(《启问道通书》之一)原文节录:
...来书云:“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工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周冲,字道通,曾师从王阳明。周道通委托两位朋友向王阳明请教心学的功夫,并附书一通。王阳明正守丧,且精神不逮,未及与来人详谈,遂回书一封,这就是《启问道通书》。
游衍,恣意游逛,谓从容自如,不受拘束。王维《桃源行》:“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经行,佛教徒的修行法之一,修行者为提高对身体的明觉度和摄受力,锻炼心念对身体的控制,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据佛经记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经行和静坐常常交相进行。
所谓立志,就是探求天理,回归本性,然不只是树立理想这么简单,还有坚守志向,不懈怠、不偏离之义。
王阳明教导学生,日常治学的功夫就是立志。周道通在信中说,自己按照老师的教诲,身体力行,确有收获。他和一些朋友一起讨论学习阳明心学,便觉得心胸开阔,精神焕发,生气勃勃。一旦身边没有同道中人,求道的精神就没那么旺盛了,遇事就会懈怠,甚至忘了自己的志向。为了摆脱这种情况,周道通就采取或静坐冥思、或看书、或在随性行走中参悟本心,凡所见所行,都不忘立志,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总是觉得不如和朋友们在一起那样思想活跃,更有生气。周道通于是请教王阳明,有没有专门适合离群索居的人立志的方法。
王阳明答复说,治学的功夫最要紧的就是立志,周道通的经历足以说明只要日常立志不移,时时用功就会有收获,只要不松懈,坚持如此用功,到了诚意自觉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自然会达到一种不同于当下的境界。
如今还会出现懈怠、甚至忘记了立志的毛病,说明立志还不够坚定、切实。比如那些好色之徒,从来不会感到疲倦,更不会对美色视而不见,因为好色的欲念真切的很。自己身上的痛痒只有自己的感知最真切,自然就会有针对性地去抓挠或者推拿按摩。既然知道痛痒所在,就必然会去抓去按,这就是佛家所谓的“方便法门”,就是随时立志,因地制宜,随机应变,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中医推拿有阿是穴之说,即是此意。因此,治学的功夫自能自己亲身体会、斟酌,不断调整,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路,别人是帮不上忙的,也没有其他特别的方法。
王阳明曾把治学的功夫比喻为种树,十年种树,百年树人,但管徐徐用力,勿忘勿助,自然造就参天大树,成就心之廓然大公。孟子在谈到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是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揠苗助长)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