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闲幽阁一思诗文集
【传习录读书札记155】立志而读书

【传习录读书札记155】立志而读书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5-27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中》第219条

问“志于道”一章。先生曰:“只‘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王阳明说,既然有志于道,必然就会引申出下面几种功夫,这些功夫不能离开“志于道”而独立存在。比如要建造一座房子,“志于道”就是一心想要择善地、聚良材(鸠,聚也),想方设法建成一所房子;“据于德”是指规划好的施工图,根据图纸来造房子;“依于仁”就是造好房子住在里面,而不离开;“游于艺”就是添加些装饰,以美化住宅。所谓“艺”,义也,与天理相宜,比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六艺),都是用来调养修习道心的,使自己成于道(熟,成也)。如果不先“志于道”而“游于艺”,那就像一个楞头小子,不先去盖房子,只管着去买一些画来装点门面,却不知这些画能挂到哪里去?

我的理解,“志于道”就是树立理想目标,儒者的目标就是成为君子圣人;“据于德”是讲行为规范,知道如何做事;“依于仁”就是如何待人接物,仁是核心;“游于艺”是具体的日常功夫,所谓礼、乐、射、御、书、数者也。王阳明认为,“志于道”是总的前提。

《传习录中》第220条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黄勉叔问,读书是为了调摄身心,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但读书的时候,总会联想到科考的要求,不知如何摆脱这种功利之心。

王阳明说,读书只要诚意正心,切实为了致良知(即上文“志于道”),那么即使读书是为了应对科考,心中也不会有羁绊。即使出现了羁绊,也容易发觉,然后用功克服它就可以了。比如死记硬背、急于求成、以博学自夸、以华丽的辞藻竞胜,良知都会告诉我们是不对的,那我们克服了即可。这样,我们读书就是时刻印证圣贤的教导,这样的读书之心就是纯乎天理之心。无论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都是调摄身心罢了,心中怎么会有羁绊呢?

黄勉叔说,虽然得蒙老师开示,奈何我资质愚钝,实在是摆脱不了科举功名之心。听说穷达有命,上智之人也许不屑于功名,像我这样的不肖之徒被名利束缚,甘心为了名利读书,只能自己折磨自己了。想抛弃名利之心,又有来自父母的压力,所以不能没有博取功名之意,如何是好?

王阳明说,读书以博取功名,很多人以父母之命为借口,其实是没有“志于道”。千事万事,于良知而言,只是一事。读书作文,怎么会成为羁绊呢?其实是被荣辱得失羁绊了。王阳明感叹:“良知之学不明,不知耽误了多少英杰!”

王阳明曾经几次科考失败,王阳明从不沮丧,他说,最大的失败是因落第而唉声叹气、不知所措,觉得前途渺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55】立志而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fp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