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还不太黑,就出去散散步。
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试着微笑。
向和善者问声好
如果他正好路过。
—哈菲兹,波斯诗人
2016年的春节是在土耳其度过的,
2017年的春节来我来到了伊朗。
为什么去伊朗?
为什么去伊朗?
当说到“伊朗”这个国家的时候,不知你的脑海里浮现是什么样的关键词儿?
是
战争,贫穷,受制裁,反美,保守,恐怖主义?
还是
古波斯帝国的荣耀与辉煌,一千零一夜,帅哥美女,丝绸之路?
又或是
手工地毯,波斯猫,足球,藏红花,小昭,明教圣火令?
不管答案是什么,只有当自己去亲自体验了,才能揭开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的面纱。
去伊朗旅行一直是埋藏在心中的一个小心愿,虽然没有特别强烈;去年受了华波波(可自行百度)的“洗脑”及某位穷游九袋长老的安利,决定就在一刹那做出了,成行前却有些小波折。
怎么去伊朗?
伊朗属于西亚,在土耳其的东南面,可以从上海直飞。马汉航空是最好的选择,来回都是晚飞早到,睡一觉起来就到了(南航也有,但要在乌鲁木齐转机),四千多的机票,在春节期间算是良心价了。
不过签证上却出了点小问题。之前买机票时是可以购买签证套餐的,买了机票后被告知2017年起可网上电子签。原本以为这样更方便,不料是需要等后台通过后,再去大使馆缴费。
苦等了两周后,网站依然没有回复。
跑到大使馆询问,被告知只有等;
想要放弃,通过中介重新申请,被告知由于已经在系统申请了,不能重新申请;
再等了两天,网站居然奔溃了,连有没有通过也不知道(直到我回国,系统还没有恢复正常);
时间一天天过去,打去大使馆的电话却永远忙音...
查了别人的攻略,有的说可以落地签,有的说不可以。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出境前,抱着去不成的心情,来到了机场。最后,总算人品好,亲自证实了“可以落地签”的说法。
不过,有点要补充的是,如果你的护照上有以色列的签证(一年半以内获得的),几乎是无法拿到伊朗签证的。
伊朗玩什么?
主要是人文。
如果对历史或艺术感兴趣的,会有非常棒的享受。
我这次走的属于传统路线,时间上也有点赶。
德黑兰-> 卡尚-> 伊斯法罕-> 亚兹德-> 设拉子-> 返回德黑兰
大体说来,每座城市主要就三样:
清真寺、巴扎(市场)、宫殿
在设拉子周边的古遗址群非常赞,是一定要去的。
贵为首都,拥挤混乱的德黑兰在历史上并无名气,是一座人为修建的城市,除了几处国家级的景点外,不值得长待。顺便说一下,前段时间德黑兰一座大楼失火,死了30个消防员。失火大楼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近,我们到德黑兰的时候,大楼还在冒烟,当地政府还在救援,周边的道路都封了,有点景点也没开放。当我们最后一天离开伊朗时,消防总算结束了。
小城卡尚宁静唯美,让人来了就不想走。一定要住在最好的 Manouchehri House,虽然要100多美金一晚,但绝对值得。
古云:伊斯法罕半天下。宏伟的伊玛目广场和雄健的清真寺群让人震惊不已,精巧美艳的三十三孔桥让人赞叹不已。
在沙漠古城亚兹德的小巷里穿梭,在风塔林和夕阳下迷路,却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在帕尔萨加德、波斯帝陵、波斯波利斯里寻找波斯帝国曾经的辉煌。
在夜莺与玫瑰之都设拉子,感受诗一般的梦境之旅。
补充一下,伊朗的建筑很有特色,外围有高耸的土墙,建筑常常在地底下,是下沉式的。从外部看,非常低(tu)调(qi),会怀疑自己有没有走对地方;一旦走进里面,就会被其富丽堂皇所震惊。
在伊朗过年是怎样一种体验(和建议)?
去过不少地方,我认为,伊朗确实并不像一些传统的旅游国家那样适合所有人去自助旅行。所以,一本LP是必不可少的。
驴圈里有个夸张的说法,去哪里都可以不带LP,但伊朗不行。
LP不仅能帮你找各种讯息,还能讲述这个国家的人文和历史,是居家旅行必备之书。
这么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伊朗长期受美国制裁,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体系。当地人民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会说英语的不多,交流起来非常费劲。
人民币不能兑换当地货币,必须由美元兑换。伊朗对货币又有里亚尔和吐曼两种称法,相差10倍,刚去时被搞得晕头转向。
重点是该国常使用的数字并不是阿拉伯数字(顺便普及下:一、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二: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国家发明的),让人直接蒙圈。好在学习一下就会了。另外,公共场所的英文指示也比较少。
在伊朗,还有一个自助旅行的难点,就是上网比较困难。只有在比较好的酒店有wifi,其他地方就不用想了。但是就算有wifi,很多网站也上不去。所以几乎无法在线查攻略、订酒店、找景点。发微信朋友圈也基本靠人品,几个小时能发一条算不错了。这对于爱秀美图的旅行者来说,简直无法忍受。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地年岁使用的是波斯历(学会了就可以看懂食品上的保质日期了)。比如发布本文的日期是:1395年11月12日,是不是有一下子穿越到明朝的赶脚了呢。
伊朗是非常严(bao)格(shou)的伊斯兰国家,绝大多数是什叶派。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男性和女性不能握手,更不能在公众场合牵手(即便是夫妻情侣)。在地铁上,还有女性专用的车厢,男生是不可以进去的。
说说衣食住行:
在穿着上,女性游客必须要带头巾,外衣穿的要盖过臀部。不做的话,被警察抓住要打屁屁的哦。在某些宗教景点,女性还必须要外穿一个长斗篷,就是只能看见脸的那种。有一天我的同行女伴走在街上,就被几位当地大姐叫住,现场纠正了头巾的“正确”戴法(要求不留一根头发在外面)。
说到吃的,就有点不堪回首了。且不拿我大中国作参照,就是对比土耳其,也是相差太多。刚开始还可以对付,但时间一久就受不了了。后来一个在上海念书的伊朗哥们跟我解释,因为当地没有餐饮文化,最好吃的菜都是家里妈妈做的家常菜。菜不好吃就算了,问题是餐馆也很少,好在LP上推荐的餐馆环境都不错。有好几次都是在床上(或地上)吃饭的,有点意思。更有意思的是,伊朗人抽烟,抽的是水烟;伊朗人喝酒,喝一种不含酒精的“啤酒”。
这次很大一块消费就是在“住”上,即便如今的淡季,中档酒店的房价都要在100美金左右,服务还算不错,但整体偏贵了。在国内你几乎没法通过booking等网站预定酒店,只能到了当地再walk-in。
伊朗的公共交通非常便宜,因为他们的石油便宜。3个小时的大巴只有三十几块人民币,还送吃的喝的。国内的机票单程也只要三百多块钱。但是如果是打车,当地出租车是不打表的,司机会漫天要价,所以砍不下来的话只能挨宰。也可以选择包车,从亚兹德到设拉子开一天玩三个景点,100美金以内就可以搞定。也有游客选择自驾,但是伊朗人民开车不守规矩,路上比较难开,所以不推荐。
再谈谈这次在伊朗行走时的体验:
波斯美女是非常出名的(帅哥也一样),即便是包裹的头巾也无法遮住那高挺的鼻梁、修长的睫毛和标致的五官轮廓。伊朗人民的整体颜值是我去过国家中最高的,没有之一。所以,仅是待在街头,饱饱眼福,也可以成为来到伊朗的重要理由之一(想看照片么?)。
伊朗的经济确实由于被制裁而受到影响,但文化历史却是灿烂的,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比较高。这里没有夜间娱乐设施,大家平常喜欢逛巴扎(类似于我们的逛街),到了周五(假日)就出去野餐。尤其好玩的是,这里的司机还喜欢在开车的时候吃吃瓜子、喝喝小茶(你没有看错,是在开车的过程中),非常享受的样子。
走在伊朗街头,作为歪果仁,常常会有人问候你,问你从哪里来(注意,他们称中国为“Qin”,与“秦”同音),问你对伊朗的看法,还会被要求拍照或合影,貌似特别喜欢被拍照。
跟许多旅游国家一样,除了做游客生意的本地人,伊朗人民大多也都是非常淳朴的,只可惜他们英文太差,几乎无法交流。有一次我们在亚兹德迷路了,问了一小哥路后继续前进,结果这位小哥开着车追上来,把我们一路送到目的地,把我们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这次的伊朗之行,物价比之前的都有所增长,尤其是门票和住宿。来伊朗游玩的中国游客也比我想象中多(比起其他热门旅行地应该还是算少的)。来这里日本和韩国人反而比较少,在街上被当地人询问时首先会问是不是中国人,这也是这几年的一个变化趋势吧。
说到这里了,如果你开始对伊朗感兴趣,希望有一天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上来感受西亚文化,那么来之前建议可以看《小鞋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一次别离》(奥斯卡最佳外语奖)。至于《逃离德黑兰》,是美国人拍的,所以你懂的。
另外推荐《我在伊朗长大》,一本豆瓣评分9.3分的书,去了解下一个真实的伊朗。
短短数日,我们古镇小巷里漫步中进入当地人的家中,在大巴扎里与小贩讨价还价,伴着夕阳在沙漠边缘驰骋,在小雨中感受两千年的伟大遗迹,在当地人的餐馆里品尝美味的糕点,在莫克清真寺里抢拍美景,在德黑兰一路狂飙赶飞机......
一场旅程,就犹如一番别样的人生经历,在体验了不一样的异域风情时,又多了一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沉淀。
这两年,人们选择在中国传统新年之际,远离热闹生活和繁忙的交际,去到一个陌生的、没有“年味”的地方过年;放空一段时光,与自己最爱的家人在一起,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呢?
最后,将《我在伊朗长大》中的一句话摘录,值此新春之际送给大家,祝各位幸福安康!
生命只有一次,你有责任把它过得丰富精彩。
—玛赞·莎塔碧《我在伊朗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