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友情,真叫人羡慕~~~~~~
![](https://img.haomeiwen.com/i7224024/0a2070347f8f650d.png)
露醑无情,送长歌未终,已醉离别。何如暮雨,酿一襟凉润,来留佳客。好山侵座碧。胜昨夜、疏星淡月。君欲翩然去,人间底许,员峤问帆席。
诗债酒病非畴昔。赖亲朋对影,且慰良夕。风流雨散,定几回肠断,能禁头白。为君烦素手,荐碧藕、轻丝细雪。去去江南路,犹应水云秋共色。
——宋 / 赵彦端 / 月中仙
送别知己好友,大概是古代文人最难受的事情之一。人生难得遇到几个知己好友,特别是文人之间,要志趣相投,要水平相当,要互相欣赏,要互相知心,就更是难上加难,一旦遇到,自然是既欣喜又欣慰,加之古人空闲时间较多,知己好友之间或聚会清谈,或把酒言欢,或诗词唱和,或评文论政,都是最好的消遣。
可是,一旦知己好友离别之后,这些就都没有了,不是那个人,谈不起来,不是那个人,应酬喝酒也是索然无味,不是那个人,唱和就成了应制之举,谈论也怎么都论不到一起,面上还要装作过得去,还要强装笑脸,还要违心的说着溢美之词,煞是难受!
那时候的通讯又异常缓慢,一封书信几十天才送到,有时甚至还会收不到,见面就更是奢望,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见都是未知数,而许多人分别后便至死都未曾再见,所以一旦离别,便是天各一方,慢慢的,连书信往来都渐渐断绝的时候,便只能相忘于江湖!
所以,古人的送别总是那么的凄凉,那么悲伤,什么长亭置酒,什么十里相送,都无法化解这离别的哀愁,两个大男人或是老男人,执手相对,依依惜别,甚至涕下沾襟,看着好友的背影消失在天际,潸然泪下者有之,放声痛哭者有之,有人甚至抑郁成疾,大病一场。
记得我初学诗词的时候,也很怀疑,为什么古人分别,都像是恋人诀别一般,难道古人真是男同盛行,基情满满?后来真正明白之后,才觉得自己当初的可笑,直到自己也失去知己好友,才略微体会和理解那份离情和那种心里的难受。
因为置身于交通方便的今天,我们如果真的有心要见谁,那都不是太难的事,之所以见不到的,无非是想见的心不够强烈罢了,而古人则不一样,他们身处于那样的时代,深知一别之后再相逢的可能性小之又小,那样的情景之下,那样的心境自然也就完全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7224024/acdfa92d797e5873.png)
只有先明白了这些,才能读懂古人的送别诗,著名的送别诗太多太多,今天贴上这一首,并不出名,也算不得送别诗中的巅峰佳作,可却也是颇具特色的好作品,因为这首词的妙处在于——细腻!这感情细腻到甚至让人觉得这是一对即将分别的恋人。
“去去江南路,犹应水云秋共色。”无可奈何的分别,只能是祝愿,只能是嘱托,哪怕明知道一切都是徒劳,哪怕明知道分别有可能便是此生的终结,可这一刻,眼前的你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撰文——东篱若尘(文俊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