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从来没想过,将来会有那么一天变得陌生起来。直到近些年来,经历的事多了,自然而然地感触到,这是一不可避免的实事,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王国维的诗句‘人生若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是啊,人生若如初见,很多时候,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不管承认与否。
朋友圈里也时常刷到‘比起相识,更怕熟悉后的另一种陌生与寂寥’。是的,确实有些道理。我也常常在想,我们可不可以不这样?
可是,人类是一种充满多元感情的族群,很大程度也受到个人主观情愫影响,自然每一次的结局都悲喜无常。我们大多数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边经历着相识的热情,一边承受着熟悉后的一次次别离与寂寥,在苦闷、彷徨、无奈,遗憾地在这样一个循环的怪圈里生活下去。
我们大多数人又似乎非常聪明一般,对于每次别离与寂寥,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借口,来安慰内心的失落;即便遇到一些耿直的人,顶多在背后悄悄骂上几句泄泄火,也就继续自己的生活,似乎放过了曾经熟悉的影子,追逐新的开始。
最现实的就是,陪我们一起长大的亲人,当我们对他们越来越熟悉的时候,他们的背影却愈来愈远,直至消失在记忆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思想,在世俗的风声里,做一些安慰自己内心的善后,化解一份失落的悲伤,仅此而已。
远的不提,就拿近两天清明的祭文来说,放眼望去,皆是千篇一律的‘愿天堂里没有痛苦’、‘愿逝者安息’,如此类的美好词句,我也不能免俗。这些美好的祈祷,当然不存在不妥,只是尽是我们主观里的臆想,安慰自己内心,至于天堂地狱,安息与否,谁又能说的清呢?!
最常见,我们从小到大,那些一起学习,打闹的同学们,大多数不还是渐行渐远了么?何以至此?脱去幼稚的外衣,换上了一层层世俗的东西,大家的交集也就越来越少,自然有意无意地用世俗的眼光来判断彼此,物质条件成了一个人成就多寡的象征,熟悉后的陌生,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一现象,似乎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行散记》里也有提到,因为作者担心因为彼此多年毫无交际,如今又地位悬殊,没有了共同话题,自然也就落寞了曾经的熟悉。
用现实填充的虚拟里,熟悉陌生也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交集从笔耕不辍开始,不断地拓宽,但总会经历这种由热情到淡漠再到消失在虚拟里的一个过程。
大多还是主观情愫影响,也许我们一个月前因为某种东西或者文字,而感觉相见恨晚,一个月后,也许只是你朋友圈发了广告或者你没有持续关注我,觉得有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大家互相删除,走向陌生。
事后,我们也自我安慰,没想到他是这样一个人,删了他那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也许我会安慰自己,走了就走了吧,强扭的瓜不甜,好聚好散吧;甚至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生活气息,从内心深刻地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错误,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的结局,实际上,就算你不发广告或者持续关注点评,也一样可能因为你的某个举动,让曾经熟悉的一切,灰飞烟灭。
因此,从哲学里来说,生就意味着死,每一天都在通向坟墓的路上,虽然是有些悲观但也确实是事实,那么熟悉的曾经,一样的道理,从熟悉的开始,也就意味着通往另一种冷清的寂寥,如坟墓一般的冷清。
所以,我们才常常带着感恩的心和包容的心,说着‘且行且珍惜’的话,或多或少地实践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