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我之旅——读《悉达多》

作者: 有信乐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24-05-16 21:0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看见灯塔。

    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著名作家、诗人、诺贝尔奖得主,被称作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代表作《悉达多》于1922年首次出版,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

    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曾说:《悉达多》于我,是比《圣经.新约》更有效的一剂良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我们一起翻开《悉达多》,探寻书中的神奇魅力。

    小说营造了一个佛陀时代的印度氛围,讲述古印度青年悉达多成长、精神探索的道路。通过主人公悉达多的亲身经历、体验和体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救赎的历程。故事虽然并不复杂,但阅读的我常要停下来思考,琢磨,然后才能跟上悉达多前行的脚步。

    18岁前 少年

    婆罗门之子——英俊、聪慧的悉达多跟随学者父亲学习神圣典籍、教义。每日的献祭、禅定并没有给他带来安宁和满足,他内心充满困惑,渴望洞察人生的价值,寻找自我原初之泉。

    18-21岁 轻熟青年

    一天,三个路过的苦行沙门深深触动了悉达多,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与同伴乔文达一起跟随苦行沙门到林中修行。他遵从沙门的法则忘我修行,脱下贵族服饰,斋戒,冥思。在烈日里静立,承受荆棘刺破的疼痛,只为一个目标:清空,清空渴念,清空愿望,清空梦、乐、哀。

    三年的林中沙门苦修,悉达多仅仅得到的是暂时的逃离自我,短暂的麻木,之后又无可避免的到现实中。他意识到世间只存在一种知识,它无处不在,它是真我,它存于一切众生之中他渴求的真知中,自我的永恒目标又在何处?如何抵达呢?他要继续上路去寻找。

    就在此时,悉达多听说佛陀乔达摩,获得圆满,他与同伴乔文达一起克服沙门师傅的阻挠,毅然踏上拜访佛陀的朝圣之路。

    悉达多终于见到了从容、平和的佛陀,悉心聆听了宣教,完全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即便如此,这个心怀敬畏的少年还是勇敢的提出了自己对教义中一个小裂口的质疑:“没有人会由教义而得到解脱”。悉达多指出佛陀的教义可以教会人许多,但有一样是教义包含不了的,那就是佛陀悟道的那一刻所经历的,这是不可说不可教。只能是佛陀“在自己的道路上,通过思考,通过入定,通过慧识,通过领悟而得的”。这通过教义不可以抵达的。

    乔文达跟随佛陀学道,悉达多则要继续寻找。他要离开教义,离开师父,独自抵达自己的目标。

    21-40岁 青年

    悉达多告别了“拥有师父,聆听教义”的求学时光,与过去的人生彻底告别,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蜕变,悉达多已经成为了一个男人。

    觉醒的他知道,要想读懂世界和自我这本书,不能单纯为了揣度其意义而忽视了生活本身。当他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深刻体会到自己追寻的“意义和本质并不是在万物背后某处,而是在万物之中”。

    一位摆渡人将悉达多送到了河对面,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女神“卡玛拉”。卡玛拉介绍富商教悉达多学习获得财富,并且成为他的情人,教他体验人世间情爱。悉达多虽生活在心如孩童的凡俗人群中,但他鄙视这个人群。他之所以做好生意,就是为了有钱带给卡玛拉,与她在一起。悉达多沉浸在富足的尘世生活中,被享乐、淫欲、贪婪囚困。他陷入赌博游戏,在毫无意义的输赢循环中麻痹自己,失去了曾经的慈悲之心,他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蔑视的样子。

    与卡玛拉的最后一次相聚,让悉达多幡然醒悟。他重新审视自己,对年老、死亡、苟活的恐惧,最终让他逃离了这座城市。他承受着感官刺激过后带来的痛苦和空虚,走到河边的他,绝望中想要抛弃自己的生命。正当他筋疲力尽时,灵魂深处神圣的“唵”出现了,唤醒了困顿和疯癫的悉达多,他想起了生命的不变,想起了一切他遗忘的神性。疲惫的他沉睡过去。

    40-60 中年

    醒来的悉达多,焕然一新,离开了他此前四十年的人生,完成了他人生第二次蜕变。

    悉达多对一切都充满爱意,对新生的自己满心都是喜悦。他再次找到了摆渡人法苏德瓦,向他讲述了自己这二十年的经历、绝望中的挣扎,并留下来同摆渡人一起向河流学习倾听,聆听生命的声音。

    佛陀病重垂死,信徒纷纷赶去朝圣,卡玛拉带着她和悉达多的儿子也在人群中。不幸,她被毒蛇咬伤,恰巧被摆渡人法苏德瓦救起带回河边小茅屋。卡马拉在悉达多的注视下闭上了眼睛,这一切,让悉达多感受到“万灵皆不灭,瞬间都永存”。

    傲慢、任性、无礼的儿子并没有给悉达多带来幸福和安宁,而是痛苦与忧虑。法苏德瓦劝说他把儿子放归他原本的生活环境,不要去控制儿子的人生,不要用他的“爱”去束缚孩子,因为强加的爱也是一种惩罚。悉达多却拒绝了,他期待自己用爱和耐心去赢得儿子的心。反叛的儿子最终偷了他们的钱和船逃走了。面对如此叛逆的儿子,悉达多依然踏上寻找儿子的道路。孩子就是父母渡劫的使者。最终在他与卡玛拉的园子门口,悉达多又感受到解脱的愿望,感受到神圣的“唵”的陪伴。

    悉达多对叛逆儿子的爱让他懂得了凡俗之人的本能和愿望,也更清楚自己也归属于其中。他再次想见儿子的渴望驱使他去寻找儿子。在河边,他听到了河流在嘲笑他对儿子的思念,水中又看到自己父亲的脸。一样的爱,一样的思念,一样的舍不得。

    悉达多重新回到摆渡人法苏德瓦身边,向他倾诉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苏德瓦陪悉达多到河边,倾听河流赋予的更多东西:他孤独的父亲在为他而悲伤;孤独的他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他儿子孤独在自己追寻的欲望的青春之路上奔跑着。“每一个都朝向自己的目标,每一个都沉迷于自己的目标,每一个都受苦。’’人们都汇入奔向目标的河水,充满渴望、充满炽痛,急迫向前,抵达一个目标,再奔赴下一个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那渴望的声音却已经改变了,依然满怀悲痛,但伴随着喜悦、痛苦、善恶各种声音。

    “所有这些声音,所有这些目标,所有这些追求,所有这些苦难,所有这些欢欲,所有的善与恶,所有这一切合起来便是世界。一切合起来便是因缘的河流,生命的音乐。”

    这一刻,悉达多将自我投入其中,倾听的是所有一切声音,感知这整体,听不到痛苦,也听不到嘲笑。他脸上焕发着觉悟的喜悦,终止了与命运搏斗,与意志作对,他认识到了圆满,归于统一。

    60岁 老年

    老友乔文达修炼未开悟,他想让悉达多讲述得道的经验,而悉达多却说:“知识可以传达,智慧却不可以”。智慧可以获得,可以体验,但是它教不了,因为凡所能说出来的词语、思想都是片面的。悉达多向乔文达解释“爱这世界,不蔑视它,不恨它和我自己,能够以爱、赞叹和敬畏来看待它、我自己和万事万物”。

    乔文达在悉达多的脸上看到了和佛陀一样的微笑。

    这是一本小说,又是一本人生指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既定的文明抗衡,找寻自我的精神归属。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坚定自己的信念,勇于对抗权威,敢于用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断前行。努力奔赴目标的过程就是不断修炼的过程,抵达一个目标,再奔赴下一个新目标,在路上,你所经历的善恶、悲喜,都是专属于你的独特经历。学会享受当下生活带给你的体悟,这一切都为了能成为今天最好的自己。学会接受,学会用爱的眼睛看世界。

    有研究学者认为“在悉达多的形象中,黑塞所要表达的是他自身的精神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黑塞一生所追寻的答案,也是不同时代,千千万万平常人都会面对的精神问题。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信仰等诸多现代人所面临的迷茫与困惑,细读悉达多,你都会找到启示或答案。诚如作家榜推荐词所说的“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困惑,悉达多都有’解药’”。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自我之旅——读《悉达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jp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