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兄。李渊认为李瑗怯懦不是帅才,遂安排强盗出身、阴险狡诈的王君廓辅佐他。我们从这件事的前后看,李渊的眼睛虽然雪亮,但决策能力和目光长远方面却差了儿子一个档次。
这时候的王君廓对李瑗表现得死心塌地,因而受到李瑗的极大重用,并且许以婚姻。王的狼子野心收敛得紧紧的,同时潜心拉拢部属,为自己的未来,静静地等待机遇、创造机会。
太子曾与李瑗勾结谋害秦王,玄武门之变太子身死,王君廊的机会等来了。李瑗在左右迟疑,摇摆不定的危机之际,推心倚仗王君廓给他出主意,做决策。这时内心肯定颤抖不已的王君廓,极力怂恿李瑗造反,并表演得十分情真意切,逼真入戏——两人”相以泣“,感动不已的李瑗遂以命托王,为谋反开始作着各项准备。
当然,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能否把握得住。在这个紧张、关键的时刻,李瑗的参军王利劝他,说王君廓反覆小人不能委以机柄,早点除掉他,让王诜替代他。我们的李瑗表示“不能决”。不能决,是未看透?还是不忍心?高手对弈,机会稍纵即逝,优势劣势转瞬换位。
史书没有告诉我们王君廓如何知道了王利的密谏,缜密的他应该是在李瑗身边安插了眼线。这时与优柔寡断的李瑗完全不同的王君廓,抛掉全部的伪装,先是雷霆一击杀死王诜,然后一呼百应,号令部属偷偷摸进城里,释放了李瑗关押的唐朝官员,既为不忠不义行径找到支撑,又为自己在李世民那里谋得了一张妥妥的投名状。而这一天大的事变,我们的主角李瑗却一直“不之觉”,是李瑗弱智无能,更是王君廓的天衣无缝的筹划和部署。
在那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下,两个”相与泣“的战友在城门口领军对峙,无比奸邪的王君廓迅速变成了正义的化身,大义凛然狠批昔日的恩主,可怜的李瑗如梦初醒,但这时后悔已经太晚矣,眼瞎轻信、疏于防范的代价是自己全家的性命。这样的领导,没人愿意跟随,众皆弃兵而溃。养虎为患的李瑗最终被王君廓吊死在城头,死在了他一步一步周密的计划中。
最后,相对于父亲,李世民更是个狠人,他把准备造反的李瑗全家都给君廓当了奴役,据说后来他还把李瑗的小妾也纳入了后宫,让那些企图反抗他的人,每天看着这个生动的榜样,真是狠辣之极。
读到这里,不禁大出一身冷汗,原来历史和现实一般残酷,”无毒不丈夫“就是这样来的。王君廓如此,李世民亦如此。我看,如此心思、如此无耻、如此勇悍、如此决绝、如此转换无痕的王君廓,不仅应该取代李瑗成为大都督,更应该荣获奥斯卡最佳表演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