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书评

作者: 辉耀姬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01:55 被阅读67次

《中国文脉》是我正式读的第一本余先生的书。早些年间曾略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一本先生所著的千年一叹,那时,惊鸿一瞥之间,便为先生的横溢才华所折服。高中时因课业繁重未能更多的拜读余秋雨先生的大作,如今终于有机会再读读他的书了,心下十分高兴。

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脉大致梳理了一遍,虽不甚详尽,但他却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妙语连珠,思想深刻,很是令人敬佩。

开篇中,秋雨先生发出了自己对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见解。他认为,当今社会上所流行的一些“文化精髓”实质上只是一些个早该退出历史舞台和民众视野的文化残屑。但却偏有不少“文化人”“国学大师”出于某种圈钱和出名的目的将残屑宣讲为凝聚而成的千年文化精华,熬制成一些毫无营养的“鸡汤”来迷惑一些对国学缺乏了解的大众。

在余先生看来,文化不是平等的,而是具有品级的。国学的真正精髓不是那些不值一提的,扣扣索索的边边角角,而是一条长长的,晶莹剔透,浑身透着高贵气息的龙骨。文化复兴的真正意义是引导中国人找到这条龙骨并进行延续,而非是大喊复新口号,急吼吼,不顾一切的不管什么乌七八糟,零零碎碎的破玩意都塞进嘴里,还甘之如饴,以为其有滋有味。这样的文化复兴,假的不能再假,蠢的不能再蠢,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个规则方法之类的,文化复兴这件事也一样。只有先抓住中国真正的文脉,才能将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宝贝传承下来。

余先生说,那些个年代,在他的家乡人人都敬惜字纸,哪怕是不识字的人,在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也万不可踩踏。读到这个地方,我非常动容,这种对文化的虔诚和尊重真是太令人感动了。想想当今,在这个钱权至上,人人追逐利益的时代,有多少人是真的尊敬着知识,敬重着文化呢?努力学习考取文凭也许不是因为在内心真正的崇尚渴望着知识,而是为了有更好的生存条件,经济利益,社会地位。虽是知道这样的局面是经济发展中一时半会儿难以拜托的,但我仍要为此多情的悲叹一句。

中国的笔墨历史可谓悠久,从古朴的甲骨文到现代人最常用的楷书,细属中国文字发展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都散发着神秘而充满魅力的气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汉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每一个汉字都有好几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写来也有不同的韵味,这就是中国字,中国书法最有趣与独特的地方。回想近代中华遭受列强百般折辱的时候,曾有人认为方块字无用,中国人应该放弃汉字,改用洋文。好在最后我们摒弃了这种荒谬的想法,保住了汉字并进一步将文言文发展为更加便利的现代汉语,完成了文化的守护和发展。如若当初听信了弃汉字一派的胡言乱语,通通改用英文法文之类外国文字,那我们中国就彻底救不回来了,中国人也会因此成为没有根系,悬在空中摇摇欲坠的国家了。汉字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换句话来说,汉字就是我们的血液,我们的生命,保不住汉字就是保不住文化,再提什么文化复兴都不管用的。

《中国文脉》书评

讲完汉字,余先生既而讲起了我我们华夏子孙的起源――那个遥远,千古流传的炎黄传说。这章最令我震撼的是他所传达的一个观点。余先生用炎帝和黄帝为了各自的部族打了一仗,最终炎帝败而黄帝胜,两个部落经过这场战争合并了,从此就有了炎黄子孙。炎帝为保住自己部落的独立性而战斗,皇帝则为了华夏的统一而战,两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去战斗。

在此,余先生引出了黑格尔的一段话:世界上最深刻的悲剧冲突,就是双方不存在对错,但是却为了各自的充分理由片面的撞到了一起。双方都很伟大高尚,却各自为了自己的伟大高尚无法后退。对于这点,我深有感触,历来都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的一方被写的光明伟大正确,败的一方则永远是黑暗腐朽无能。这样,好好的一段很正常的历史,便没有被以正常的眼光来看待,而是通通读成了非黑即白的故事。

现在有些人的思想便是没有辩证性的,抓住一点就说个没完没了,争和面红耳赤,其实到头来都没什么意思的。一个有辩证思想的人会比只有单一思维,只认死理的普通人要温厚宽和一点,思维要更深刻广远一点。因此,有辩证思想的人更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而单细胞的人多半会成为当今流行的那种网络喷子。

在不能读书的日子里,余先生也决计不闲着。既然没有书读,那就躺下来闭着眼睛思考人生,在脑海中构建探索神奇美妙的星空吧。在这段日子里,余先生在脑海中梳理和感悟了中国的远古神话,惊讶的发觉这样的单纯的想象与感悟之所得竟比读书所能获取的还多,还有趣。于是他感叹:有时,不读书也能构建深远的情怀,甚至比读书还能构建。这是因为我们在失去文字参照的时候也摆脱了思维羁绊,更容易在茫然间获得大气。

的确如此,即使有时不读书,我们也能获得更深刻有趣的思考与体悟。感受世界的没不单纯的借助眼睛,而是要口眼心鼻耳齐聚,去感受生活,体味自然,慨叹历史。这就是为什么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的原因。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大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但读书与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和感悟毕竟不大一样。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开阔的眼界与心胸,只把自己封在小阁楼里读死书是不行的。

在写到老子与孔子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世纪会面时,秋雨先生叹道:今天在这里,老子更明白了自己是老子,孔子也更明白了自己是孔子。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的故事。当罗兰发现自己无比崇拜的托尔斯泰批判他眼中正确的思想时,这个年轻人立即给他的偶像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痛苦纠结的想法。当时早就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没有无视这个无名年轻人的痛苦与纠结,而是亲自写了很长很厚的信来解释快慰,令当时十分落魄的无名之辈罗兰十分感动。在我看来,托尔斯泰和罗兰的思想可以不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也可以不同,他们可以相互争辩,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并不要紧。老子就是老子,孔子就是孔子,托尔斯泰和罗兰不一样,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也不必趋于一致。有时候想想,差异非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十分美妙的事。在我看来,差异可是能够成就相互伟大的必要因素。

在诸子百家中,我对墨子也十分有感触。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理念,这在许多人看来非常可笑。他们会说:人类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墨子的思想永远不会有实现的一天,这个世界不可能和平,而是会永远纷争下去。但我想说:即使永远等不到世界真正和平,人类真正相互关爱的那一天,我们也要相信会有这一天。和平与爱是人类世界永远的美好梦想,我们不可以对它嗤之以鼻。也许,人类的本质就是就算看不到希望,也要在绝望中一直追寻心中的那个美好梦想吧。

今天的中国今非昔比,我们一改贫弱,变为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强国。因此,不少国人为此骄傲兴奋,不停地强调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气度非凡。“中国某某东西碉堡了,让老外看傻眼了,哈哈,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你们可没有,羡慕了吧?”这种类似于这种的论调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这实在显得有点自作多情。中国文化固然是好的,骄傲也可以,但是如此的得意忘形,不把别国文化放在眼里,以为外国人从未见过世面的想法还是不要有好了。伟大的文化不是一直自己一个人在生长发展的,它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不同文化的滋养影响。正如秋雨先生所言:历来不少学者追求华夏文化的纯净,甚至包括语言文字在内,但过度的纯净就成了玻璃器皿,天天擦拭得玲珑剔透,总也无法改变它的小,薄,脆。所以,按我的想法,过度的吹捧中国的文化,从而轻视外国文化,把外国人看成二傻子的想法不但不是文化自信,反而实质上还是一种层层遮掩,变相的文化自卑。

《中国文脉》书评

当然,说起来唐朝,李白和杜甫两位大诗人的友谊当然也是兜兜转转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杜甫和李白个人的诗文风格自是天差地别,命运也各不相同。李白早早的在唐朝红透半边天,而杜甫却一生都是无名小卒,直到很多年后才被有识之士发掘出来尊为诗圣。李白杜甫有很大不同,但共同特点就是:明明都是没有什么政治才能的人,却都偏偏不知怎的的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政治才能,发出各种怀才不遇的感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想当政治巨人,却成了伟大诗人。本不把诗文当正经事业理想,却凭此千古留名。这真是有意思的事情了,美丽的错误,无穷的人生谜题。

李杜之间的情谊十分令人羡慕,一提李白和杜甫,一仙一圣,两个人名字的力度足可以覆盖整个唐诗史。最奇妙的是,他们居然还是很好朋友,这真算得上是美谈了。杜甫以李白为偶像,硬是当迷弟,追了他一辈子,最后居然把自己也追出名堂来了,死后终于得以和偶像并列,长长久久的待在一起。李杜二人一生没见过几次面,感情却极其珍贵温情。就如余先生所言: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最后再说几句红楼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世纪著作,窃以为在四大名著中,其他三步不读也可,但若不读红楼,即使死了也咽不下这口没能欣赏到世界顶级巨著的遗憾悲伤之气啊。红楼是一部极其有深度的作品,一部红楼梦,多少年来养活了多少红学家啊,世上有几部作品能达到这种境地?

在中国文脉中,余先生的观点是这样的:水浒等著作虽与红楼梦并称为四大名著,但它们的深度与艺术成就却远远比不过红楼。这点我也是深以为然的,四大名著中,只有西游记我没看过。读三国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一刀赐于马下”,水浒则是不断的救人和杀人,读来远不如红楼精致有品。我也曾读过被称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虽是题材相似,宫廷男女之事虽是写得精致细腻感情入微,但其间未免有点絮絮叨叨,境界也不甚宽大,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给红楼提鞋都不配啊。

余先生在书中说过这样一些话: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中。然后,你就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期盼者。中国文脉在今天,只有等待。吾亦甚是认同余先生所说的话,当代繁忙的年轻人们,若是真的想接通那根历时5000年的伟大文脉,整日沉迷于鸡汤,不静下心来多读些伟大作品,不进行深刻思考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相关文章

  • 《中国文脉》书评

    《中国文脉》是我正式读的第一本余先生的书。早些年间曾略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一本先生所著的千年一叹,那时,惊鸿一瞥之...

  • 【作品推荐||余秋雨《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是与《中国文脉》大抵相同的一本书,所不同者是《中国文脉》多了前言和后文两章而已。 《中国文脉》我在大一...

  • 《中国文脉》读后感|所谓文脉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 当年余秋雨教授便是因为中国文脉几乎隐没而开始执笔抒写这部《中国文脉》...

  • 《中国文脉》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文脉》,作者系统梳理中国自甲骨文以来延绵数千年的文脉,这个文脉不是文化,不是哲学,也不是文学史,而是历...

  • 《中国文脉》

    作者:余秋雨 此书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

  • 中国文脉与古圣先贤——中华民族的幸运之魂

    自品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这本书,我如获至宝。是他开启了我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大门。 所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

  • 中国文脉——诗经

    中国文脉的启航——《诗经》 读《诗经》时总有一种庆幸流淌于心间 庆幸的是《诗经》给中华文化灌注了一种真挚恳切,自然...

  • 书摘‖中国文脉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但它自己也有历史。这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体,又抽象...

  • 读《中国文脉》

    近期书目之一。一段论述特别特别触动我,每次看到名家碑帖,我都会无比感慨,怎么可以这么美,这些古老的文字,穿越千...

  • (二)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它很重要,但又处于隐潜状态。品味决定等级,等级构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脉》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dc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