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介绍了要使孩子有个良好的感觉统合状态,必须了解和把握敏感期顺次发生过程和相配合的感觉统合训练要领,那什么才是敏感期呢?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条件特别敏感。
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蒙台梭利归纳出下列九种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0~6岁)
语言敏感期(0~6岁)
秩序敏感期(2~4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文化敏感期(6~9岁)
沿着蒙台梭利老师的教育理念,后来的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又细化了这些敏感期,比如社会规范敏感期,其实细分包括家庭概念、团体概念、人际交往、结交朋友、分工合作等等。具体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王臻惠老师《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第152~156页的内容。
我们从哪些行为表现来确定孩子是不是到了某个敏感期呢?就一点便可以锁定:在某一段时间里,重复地做一样类似的事情。比如口腔敏感期,孩子会啃手,啃脚趾头,还会啃一切他能拿到手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环境充分的话,孩子的表现是兴奋的、乐此不疲的、横扫千军的、目的性明确的,也就是说孩子内在是相当理性的,大自然赋予他的这种成长法则告诉了他,什么样的养分才是他当下最需要的。
如果孩子完整地渡过了这个时期,对他又会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完善了一项技能,比如手部敏感期,孩子通过不停地抓、握、捏、扣、拉、拽……等一系列动作的充分刺激后,孩子手部的应用就可以达到身心合一了,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去用手在这个世界里开疆辟土了。
怎样才能在孩子敏感期的关键时候给予关键的帮助呢?答案是:自由的心理、爱的氛围、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多元的活动空间。相反,如果没有做到这些,比如一味地代劳,一味的保护政策,一味的单调环境、一味地严厉限制,直接导致孩子的敏感期延后,或者受到压抑,然后使小小的心灵开始萎弱、退缩。如果每个敏感期都这样恶性循环,孩子长大后就只能收获两样东西:一个高高大大的身体,和一个空空瘪瘪的、可怜无辜的、有苦难言的灵魂。
所以敏感期就是孩子建构自己能力的阶梯,正常情况下,每个阶梯都会由生命本能去开启,当所有的阶梯都顺利地爬完了,孩子心智也就成熟了。要想帮助孩子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时期,家长必须要懂敏感期概念、懂相应的感觉统合刺激要领。
另外大家不难发现,一系列敏感期基本都发生在6岁以前。所以生命在最初的6年里,大自然赋予了孩子内在理性和狂热的成长动力,只要我们配合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养分就好了,不用费尽心力地优化教育资源,更不用劳民伤财地填鸭式地灌输,只要顺着敏感期的发生,打造好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就是打造好了孩子的智力基础,有了智力能力这把认知宝剑,不用劝天公重抖擞,也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