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写临摹与创作简·书法
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作者: 至简从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5:35 被阅读22次
    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大道废,有仁义;

    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8,立善道进物也。

    智慧出,有大伪;

    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於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之隆也,仁義行於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廢,而後仁義見矣。

    智慧出,有大偽;

    世不知道之足以澹足萬物也,而以智慧加之,於是民始以偽報之矣。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六親方和,孰非孝慈?國家方治,孰非忠臣?堯非不孝也,而獨稱舜,無瞽支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獨稱龍逢、比干,無桀紂也。涸澤之魚,相吻以沬,相濡以溼,不如相忘於江湖。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注释]

    1、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2、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3、文:条文、法则。

    4、属:归属、适从。

    5、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6、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属,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於素朴寡欲。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非聖智不足以知道,使聖智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聖智之本,而見其末,以為以巧勝物者也,於是馳騁於其末流,而民始不勝其害矣。故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仁義所以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竊仁義之名以要利於世,於是子有違父,而父有虐子,此則仁義之迹為之也。故絕仁棄義,則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濟物也,二者非以為盜,盜賊不得則不行。故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些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世之貴此三者,以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屬之聖智,或屬之仁義,或屬之巧利,蓋將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復其性,雖有三者,無所用之矣。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則聖智之大,仁義之至,巧利之極也。然孔子以仁義禮樂治天下,老子絕而棄之,或者以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之慮後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老子則不然,志於明道而急於開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於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而昧者執似以陷於偽。故後世執老子之言以亂天下者有之,而學孔子者無大過。因老子之言以達道者不少,而求之於孔子者常苦其無所從入。二聖人者,皆不得已也,全於此,必略於彼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简诗抄414〔赵孟頫·道德经·十八·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em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