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罗网之中。
我们一边厌恶八股文,一边写着八股文。上学时候被迫按照作文套路来,等到自由了,可以任意挥洒,我们喊着从心出发的口号,却如同一头大象,原地踏步。大象是怎么回事呢?
最初有一头小象,被主人锁在一棵小树边,它想挣脱,但力量太小,如此年复一年。等它长成庞然大物,有了足够力气,可是它早已习惯了被束缚的生活,安静地在树边吃草。心理学上称此为“习得性无助”,而我更愿意称之为“缺乏勇气”。
大多数写作者在勇气方面是缺乏的,缺少一种忘情地投入,无功利的热爱。做不到读的时候猛读一气,写的时候专注专业。写作者应该要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是畏首畏尾,始终被别人控制,随着点击率的节拍跳舞。
某种意义上,如果认真的话,经常听,经常看记录,按照要求做,文学观念足够超过三流作家。我从不认为我比二线作家差,甚至一线作家,虽然我不是什么体制内的,但我要挑战,我非要写出好作品不可。
我和写作者私聊沟通时,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我文化程度低”。我不知道写作需要什么文化程度,但能认识三千汉字足矣,写作需要的是建立对文学比较正确的观念。
“阅读记不住”,“ 某本书读不下去怎么办”,经常交流的写作者如果仍然总是这么问这么说的,我一般不太愿意继续交流,因为他执念太深了,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念头——有没有速成法?。
那种数学思维不改,怎么可能阅读和写作呢?阅读和写作是轻松的事,总体来说,苦是有的,但本身是一种放松的舒展心灵的体操,和瑜伽、慢跑是一样的活动。
数学思维是什么?背公式,反复做练习题。文学是完全相反的,文学和画画类似,是放松的艺术活动。按说语文教育应该和音乐美术放在一起。
我高中语文很糟糕,全班倒数,语文课经常逃课,因为语文课几乎是填鸭教育,那时候当然是完全本能地抗拒。但是高考我语文全班第二,第一名去了华东师大。什么原因呢,我分析是我喜欢自由,语文作文,我按照我的意思发挥。这是现在总结,当时并不清楚。
工作后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为了填补空虚,我是工科男,没有想着写作啥的。阅读多了,才尝试,完全不知道写作是咋回事,因为一个文学朋友都没有。但是我写第一篇作品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写的,尽力摒弃名著的干扰,也不会管读者,那时候也没有读者,我不知道读者在哪里,我只管读,写。
所以我理解勇气是心灵自由的勇气,我们多数人心灵不自由,自我捆绑,把自己捆得紧紧地。
我猜我的热心读者,仍然有不少人希望我提供写作套路,经常在我文章后面留言,问的正是我文章里面详细说明的问题,这就是心灵不自由,想找个套子钻才觉得安全。文学创作是自由,要放飞,摆脱束缚,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必照顾读者,首先是照顾自己心灵。
如果能有自由的想法,就不会写虚浮的文字,不会写自己都不明白的句子,也不会编造拉长兑水。烂尾了也会很坦然,因为努力了,可以重新开始。
读不懂的书,也可以坦然地放下,换另一本,保持好奇心,不固化自己。抱着一个狭隘的观念去读书,本能地抗拒一些比较先锋的作品,试图稳妥地躺在舒适区,一本大部头都不愿意啃,只愿意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聚在一起诉苦,互相点赞,诸如此类的写作者是很难入门的。
文学观念只有自由才能拓宽,完善,抱残守缺怎么可能完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