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琴说起

作者: 高丘上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00:19 被阅读0次

    学习弹琴最主要的是注重修养。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凡是制作乐曲者,其真正的用意就是在节制欢乐,不使过份。”

    人初生之时,在情感方面原本是寂静淡漠的,这是人的自然本性。然而在有感于外物时,就会出现情感的波动。这种波动应该有合乎常情的节度,如果不加以节制,人就会受外物的引诱,最后泯灭自然本性,背逆正道,做出为非作歹的行为。所以,先人制作礼乐,就是为了让天下人有所节制。

    如哀乐,就是为节制丧痛的仪节;敲钟击鼓的音乐,是为调和民性的平安欢乐而设置的,婚礼的音乐,又是为使男女有别而设置的。

    音乐是由人的内心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功效是静态的,其目标是协同人的好恶,调和人的情性。孔子对音乐的评价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而“善”又在两者之间居于主导地位,这表明了儒家的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也表明了儒家重视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要和谐。

    有了对于音乐的认识,就可以学弹琴了。

    《溪山琴况》是我国历史上继《乐记》、《声无哀乐论》之后的中国又一部音乐美学论著。《乐记》是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重音乐的社会作用;《声无哀乐论》是道家音乐思想的代表,注重音乐的审美特征。而作于明末清初的《溪山琴况》,则是吸收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是古代音乐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琴学论著。作者徐上瀛,是著名的古琴流派虞山派的传人。

    《溪山琴况》提出了琴乐审美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这24个字,不仅是对古琴审美特征的概括,而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中国音乐。这二十四况大致可分为两类,前9况主要表示一种风格,后15况则是对琴音音质音色的特定要求。

    二十四况中,“和”最重要,《溪山琴况》开首就说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就是中和,讲节制,有分寸。这之后的“静”、“清”、“澹”等诸况都与之联系,体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音乐上的融合。

    另外,要学琴还要对“五音六律”、“五声”、“七音”准确把握。《孟子》曾说,“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五音,是最古老的音阶,又名五声。东汉学者郑玄在《史记·乐书·集解》中指出:“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这五个字相当于今天音乐简谱中的“12356”。

    中国传统采用的音阶,就是用这5个字表示的五声音阶。在此基础上的七声音阶,是在这5个正音之外,在加2个偏音,叫做“变徵”和“变宫”。“变徵”相当于简谱中的“4”,“变宫”相当于简谱中的“7”。“变”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意思是“低”。与之相对应,“清”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表示“高”。

    五音的说法源于五行。中国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化,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某种联系,“五音”和“五方”、“五行”等都存在对应关系。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行:土金木火水

    五方:中西东南北

    五脏:脾肺肝心肾

    五色:黄白青赤黑。

    宫,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与脾对应,是由喉发出的音位。声音舒缓悠长,有柔滑之感。商,是五音中的第二位,与肺对应,是从齿发出的音位。声音短促清脆,如金属撞击。角,与肝相对,是从牙发出的音位。调长并且沉闷。徵,与心相对,从舌出音。从心而出声势雄明。羽,与肾相对,从唇发声,声音细长如水。

    以上这些都是弹琴的必要修养,因为弹琴本身就是细致微妙在刻画人们的内心感情。一个人的修养不同,弹出的琴调就不相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弹琴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vs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