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十四)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十四)

作者: 夏光草木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07:16 被阅读53次

    (十四)有欲以观其徼,无欲以观其妙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有欲以观其徼,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目前有两种读法和见解。

    第一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二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有人认为: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我们要从常无中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边际。

    有欲以观其徼,无欲以观其妙。分析词句,缺少主语,人有欲无欲,有何欲望,如何行欲,都在这两句话之中体现。

    主有私欲,己欲,大欲,包涵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为己为人,都有偏重。所谓欲望,是人之常情,古人一度主张禁欲,断绝七情六欲的出家之人,看穿红尘,选择出世,断绝俗世,活的逍遥自在,但是没有了世间精彩的经历,没有尝试丰富多彩的复杂人生,也难以体会大喜大悲的真实,也显得虚妄。

    有欲,正常,是为人之本性。正如现代社会,服务性充斥着各行各业,方便人们的消费,提高事物转换效率。可是同时,它作为一种快速发展起来的冰冷科技,渐渐取代着传统的等价交换观念,变得不能够反复,不能做到把服务和人性结合到一起,做到道之动的目的。

    有知以为力,无知以为用。这句话的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

    第二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小至微。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

    自从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后,大家更趋于第二种断句。

    人常被欲望填满,只能看到欲望的东西。

    常无欲,以观其妙,说的是当心境”无“的时候,就是能给予思考对象以充分的空间自由,让思考对象能自由发挥,由此体味其生机所在,其”妙“。但是有心若有欲望比如看到女的,第一反应是去看其美不美,如果美的话多看几眼,有机会就去认识。 当下被欲望控制,不去注视人群的状态,不去观察自身的状态。

    常有欲,以观其徼,说的是当你欲望升起时,你是可以去观察感受到它的。感受它的局限,感受它的升起,消亡。所以知道其的边界,如何被触发,如何发挥作用,了解人只是被这些边界束缚着。 这是致虚极,也可以叫做进入禅定状态所观察到的。

    人有欲望其实很正常,人生来伴随着各种欲望,衣食之欲等等。当我们不能抛去这些欲望的时候,就要多去思考这些欲望的好坏,还有这些欲望行使的范围,不能过度纵欲,不能让自己被欲望埋没,不能一直只跟随自己的欲望,不思考任何其他人的利益和关系,长时间就会变得自私和难堪,不能被人所接近。

    我们生活在人类世界里,和很多人同时分享着资源,不能变的自私,只知道贪图自己的利益,所以不能不知道欲望的范围。

    当你有欲望的时候,要懂得观察边界,比如我们吃饭,不能一直多吃,还有运动,不能高强度的持续,否则会伤害身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讲的是“空心”和“动心”两种状态。观察敏锐而判断正确,领悟恰当中重要之点的能力。通达人事之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为什么好,知人为什么不好,对你越好的人反而越要反思为什么,对你越不好的人反而越需要反省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ed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