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方法读书笔记成甲《好好学习》笔记分享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为未来的机会交重重的认知税(好好学习读书笔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为未来的机会交重重的认知税(好好学习读书笔

作者: 贝子晨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16:13 被阅读870次
    好好学习

    一、知识管理、知道好多道理到底有多远?

    脱不花在序言中提到,她喜欢的作家史铁生曾经写过的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大于人与猪之间的区别。”

    这句话“狠毒”啊,赤果果地给出了一个参照物,
    说出了人与人的天壤之别。

    这句话的背后,引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认知差异”

    认知由何而来?“知识”

    知识来自于哪?古典老师总结为:人、事、网、书

    知识这么多,就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管理?否则,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会“死机”,会硬盘存储空间已满,会重启丢失正在做的事情的数据。

    因此,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知识管理,就要先解决什么是知识的问题。

    成甲老师《好好读书》中提到的定义为: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这个和知识管理中常被提及到的“知识金字塔”中的“知识定义”有出入。

    知识金字塔为

    知识金字塔经典四分层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有的地方,在知识和智慧中增加了“才能”一层,将金字塔变成了五层。
    再加入噪声,变成六层。

    这四层的关系是什么呢?

    比较常见的解答是:从处理的过程角度来说,
    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
    信息解决了问题变成了知识。
    知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了才能。
    才能融会贯通变成了智慧。

    常见的“知识“定义为:
    “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

    成甲老师的定义更侧重于“改变行动”
    这是对以前的定义,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的认知深度。
    更关注于知识的效用,以“改变行动”的结果为导向。

    解决问题,现在似乎更多地停留在了“我知道”的阶段,
    没有应用的场景,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有的人都不谈兵。
    而改变行动,则强化了知识的功用,要达到“我做到”的阶段。

    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曰:没有行动,没有First Step,只能是一场梦,三生三世的一场梦。

    在文中,成甲老师提到: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
    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从常用的知识定义里,关键的一点是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成甲老师进一步引申为,整个学习和努力的目标。

    这三个目标,隐藏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
    让我不经想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能够做到“预测问题”,岂不妙哉。

    知识的定义,学习的目标,给出了一个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
    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决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环。

    说完了知识,再谈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这个定义,仍然是目的导向: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

    对于现在知识管理领域各种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
    成甲老师归结为三个维度的知识:

    1.数据管理的维度。
    2.信息管理的维度。
    3.底层规律的维度。

    这三个维度,从知识金字塔可以很好地理解。

    而数据和信息的维度,在人工智能的今天,已被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大数据,信息的分类、整理、应用、呈现,机器做的多、好、快、省。

    底层规律的运用,跨界的能力,这个是高级的知识学习方法论,
    更是一个未来做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
    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
    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
    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二、你看世界的假设决定了你能否飞身上神

    心理学上常说: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

    刚开始读到这句话时,真是醍醐灌顶。周围的人、周围的事,莫不如此。

    当喜欢一个人时,那个人全是优点,别人说他渣,我却说他是个宝。当不喜欢一个人时,恨不得把他的全部东西扔掉、烧掉,画个圈圈诅咒他。

    我们常常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人是感性动物,我们有感情。

    我们究竟怎么看这个世界?

    有的人拿着显微镜,看到了细节,看到了情绪的微妙变化,看到了人的神经脉络,更看到了细胞、原子。

    有的人拿着平面镜,看到了周围的你、我、他,看到了房子,看到了车子,看到了车水马龙,看到了灯红酒绿。

    有的人拿着望远镜,看到了远处的星辰,看到了高高的山峰,看到了心中的梦想。

    三种镜子,甚至还有各种透镜,棱镜,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风景。

    这样的世界经过了镜子,经过了光的损耗,经过了折射、反射。这个世界经过了你的加工,外界对你的感官、思维的刺激,已不再是那个“真实”的世界。

    但有没有发现,一个更深的问题,我们用“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解释了一个千奇百怪的世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看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因为在我---我想看到---我看到的世界,这个链条中,在“我”和“我想看到”之间有一个“假设”,那就是:这个世界应该是关于我的世界。

    我们追求的真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

    李善友老师说:

    柏拉图把这叫黑暗洞穴,人在洞穴,一束阳光照进来,在洞穴里面留下了影子,人看到这个影子,就说这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世界的本原是那个阳光,而你根本看不到。这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生存的本能——人类的感知系统本来就不是为了求真设定的,而是为了求存设定的。这是人类思维跳不去的坑。

    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样?

    假设是什么?

    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
    假设并不是单纯主观思辨的产物,也不是以荒诞地臆造为基础的虚妄、任意、离奇地猜想。而是依据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对未知领域作有规律地推测。

    当你看到你不喜欢的人时,躲着走。你其实根据过往的经验、环境等对他做出了一个假设:这个人和我气味不投,或者,这个人很小气老爱占便宜。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不好,所以我不喜欢。

    我们就这样,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这个结果又强化了假设。

    这个过程逐渐被强化,就变成了一个人际沟通问题,如果你不喜欢的人是领导,就变成了与领导沟通问题。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要去学习一些人际沟通的技巧。
    比如,信念上要分清别人的行为和别人,不要随意贴标签,其实他没那么坏,我也没那么不喜欢。
    行动上,不要躲着走,要放松,表现出不排斥别人的举动。可以打个招呼来缓解气氛。

    我们关注在“人际沟通不好的问题”上,就会想到人际沟通的方法。

    如果我们关注在假设的前提下,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为什么会认为我不喜欢他?我过往的经验,环境的因素,双方的立场,我的情绪......

    所以,最后的解决方案上会落实到,校正自己的假设,从而调整了整个流程,就会产生大不同的效果。

    一个简单的方案,却包罗万象。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都在无意识地、自动化地用着各种假设,说着这个事应该怎么做,那个事情你做的不对,我们之间真的无法交流等等。

    这里有关于人的假设,有关于事的假设。有关于自己的假设,他人的假设,世界的假设。

    有关于身份,关于信念,关于价值观,关于技能,关于行为,关于环境等的假设。

    正如NLP的12条假设: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3、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4、只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11、没有挫败,只有回应信息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如果假设已被很多人证明是有用的,那就去用吧,用这个假设,去产生假设和行为所作用的效果。

    找到那些假设,也许真的有一天会飞身上神。

    三、带着标准反思,让思想飞起来

    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里面谈到了反思,成甲老师坚持每日反思两小时的习惯着实让我感到震惊。

    感到震惊的不只是每日的反思,还有反思的时长2小时,反思的内容是什么才能填充满这两小时。

    要知道,就像冥想一样,要让冥想的时间加长到1小时,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及不断精进的理想。

    只有大师级的高僧、乔布斯这些神级的人物才能做到。

    成甲老师的日日“反思”,更像是一个“线性回归”分析法的mvp路径。从每天的反思中,对照最高的标准,寻找差距,刻意练习-。

    先看成甲老师反思的定义:

    反思是一种能力,练内功的能力,锻炼思想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

    反思不是习惯,不是偶尔为之,不是想起来就做的事情,而是一种能力。

    一种可以区别于情绪管理、知识管理、目标管理的能力,让你有竞争力的能力,可以生长出其他能力的基础能力。

    既然是能力,重要的就是重复、持续地训练,进而刻意练习。

    再看反思和总结的区别:

    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总结的方法,我们常用的高级方法就是复盘。
    复盘的方法中包括四个部分:
    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普通的总结,基本上包括: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哪些问题,下次如何改进。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总结是给别人看的,而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提升内力。

    说完了反思是怎么回事后,下面说一下反思的顶层设计,也就是反思校正假设的依据,那个标准。

    下面是成甲老师的反思标准:

    每日反思之八个习惯

    1、积极处世: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

    2、先有目标后再行动:以终为始

    要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

    3、要事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标才能知道什么重要
    学会拒绝才有时间做要事
    拖延或者委托不重要的事情

    4、双赢思维

    只有坦诚才能建立双赢的基础---信任
    不被自己的观点和直觉反应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对方
    双赢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描述场景、共同为目标努力

    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先有空杯心态,悬挂假设,才能增进理解

    6、协作增效---第三种选择

    让别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7、不断更新

    “刻意练习”理论对我的启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训练自己、培养团队

    8、请教达人,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就是学习、记录、思考、实践、反思、总结、链接、实践的过程。

    这8个习惯中,前7个习惯来源于《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一书,成甲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和关注点,关注点部分要求很高,足以担当最高标准。

    第8个习惯是具体成甲老师的核心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支撑其他习惯的一套方法论习惯。

    也许你会说,搞个这么个标准,有啥用?不就是标准吗?到时直接回顾,想起啥就是啥呗。

    我们的大脑总是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为了保留那么点精力用于思考,只能遗忘对大脑没什么好处和刺激的。这么累的活,一定要提前设计好。每次对照检查、审核、反思。

    把标准设定好了,贴在固定的地方,每日反思对着标准,就这么简单。不至于情绪不好,身体不好,精力不够,就“哄骗”大脑换个标准,换个说法,得过且过,最后,困死在标准不定,试错的道路上。

    没有这个标准,目标定不了,付出的努力只能是隔空打牛,隔靴搔痒,走冤枉路,活的更累。

    四、复利效应,你真的以为说的只是钱的事?

    1、

    一谈到复利效应,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钱,尤其是在房价如此牵动着我们神经的今天,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复利效应,更多的是“贷款效应”,分辨着到底是“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好?哀叹着欠款的人生何时是个尽头。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本该是正向的复利效益,逐渐累积,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不断前进,直到有一天冲天而起,变化的曲线高傲地服俯视着以前的自己,以前的世界。

    但现在,现实却变成了复利效应的逆向追踪,沿着时间轴线往回走,让以后的30年还贷人生,换算成每个月还贷在你可承受范围内,而带上了枷锁,负重前行。却忘了,人生应该为了复利来经营,而不是为了贷款而透支。

    就像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损失的感知度远远高于对得到的感知度。比如,对比损失1000元的肉疼,和得到1000元的快乐,损失会让你痛苦更久,快乐却持续的那么短。

    贷款效应占据了太多的心智带宽,却没有空间容纳本该让我们幸福的“复利效应”,到底是谁的错?

    2、

    复利效应的公式:
    F=P*(1+i)N(次方)

    复利被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

    这个奇迹也揭示了我们人生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成长,那就是复利的成长。

    复利的曲线分布呈现出幂率的分布,这种曲线就像某些股票一样,前期一直横盘,到了某个点之后,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所以,用在成长上,有三个因素:

    **- 基础值P

    • 重复次数N
    • 效果因子i**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最后的F。

    P就是你的基础,有的人天生丽质,有的人腰缠万贯,有的人绝顶聪明,有的人八面玲珑。

    但这些也可能都不重要,如果你没有投资你的P,没有增长率,没有可持续的动力,没有那个i,那P永远是P,如果还是负的增长率,那更是完蛋。

    i可以理解为作用于A上的正向效果,不断地正向循环,越滚越大,最后变成了让别人羡慕的F。

    比如,范冰冰每天10多张面膜,投资于自己的面部皮肤,在颜值就是生产力的基本认知下,这项投资无疑是成本低,副作用小。当重复到10天,100天,1000天后,就变成了F,产生了生产力,可以做关于面部肌肤的所有广告了。

    再加上故事,连续1000天敷面膜,产生的励志效果更是将形象整个拉升了一个层次,她不仅美丽,还很努力,还很坚持。她值得拥有。

    现在再看复利效应,难道只能是钱吗?还可以是美貌,还可以是美体,还可以是陈景润写了几麻袋的纸,还可以是出了几十几百张专辑的歌手。

    3、

    最好的成长也应该是复利式的成长,横盘多年,最后站在山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破着原本看似均匀的间隔或阶层或高度。

    P是曾经的你,F是未来的你。

    找到那个作用于P的策略方法、信念、行为方式,提高i。不断地重复地做。这就是成功之道。

    有效的行动重复做,这才是成功法宝。

    想一想习惯是不是在让我们好的品质、方法不断重复,慢慢积累,直到某一天你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隔壁家的孩子”。

    在个人成长上,我们常说投资于我们的优势,是不是也是在复利的模式上,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说的刻意练习、结果导向、作品声音无不是在过程、结果上做到极致,做到完美,提高i,变成习惯,提高无意识的N重复次数。

    那时,你就变成了可以自己印钞票,还可以自己调整利率,放在那里,等待时间给你的回报。

    复利真的是那个“奇迹”,让屌丝可以逆袭,让麻雀变成凤凰,让废柴变成有才的那条路。

    去勇敢地找到自己的P,找到I,然后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

    直到那个全新的P,一个F出现。

    也许你已山峰之巅眺望更遥远的未来。

    五、二八法则,用在人脉中尽然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1、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早期的资料中,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或巴莱多定律)。

    二八法则(或者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二八法则成了不平衡关系的简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世界的真相是不平等的。

    “二八法则”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

    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法则,叫“马特莱法则”,又称“二八法则”。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是“二八管理法则”。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
    二是“二八决策法则”。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
    三是“二八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二八营销法则”。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

    从个人体系的二八法则,到与他人、事物、世界的互动关系的二八法则,二八法则的适用范围很广。

    在自我管理中,记得用20%的时间,去产出80%的成果,所以,80%的其他时间处理琐碎的事情(20%的成果),但20%的时间一定要死死抓住,死死专注,去产出80%的成果。

    2、

    在人脉管理中,二八法则是如何应用的呢?

    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提到了人脉管理中的二八法则:

    20%的人脉带来80%的价值。

    人脉是什么?人脉是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人际关系包括什么?人脉网络到达哪一个节点,用计算机中的术语就是心跳到了哪?

    关系的分法,最普遍用的是强关系和弱关系。
    人脉网络的层级,用六度人脉来推演,六级已经足够,常常我们会考虑到前面的3度人脉。在民间,常常有不出五层的说法。

    谈到人脉是什么后,必然要谈到人脉的价值,光有认识的人却产生不了价值,想想大家都不会乐意的。

    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书中,提到,人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情感,提供情感慰藉。
    • 信息,提供信息情报。
    • 能力,分享能力资源。

    成甲老师将朋友之间的关系划分为:有重复关系的朋友和没有重复关系(即存在结构洞)的朋友。

    弱关系的人之间大多为非重复关系,打造非重复关系的人脉网络,可以很大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同时,打造人脉蜂窝,让弱关系变成强关系。

    想一想猫爷的群深谙这个道理。

    真正的人脉,应该是促成连接,促成信息交流。
    不要把所谓的渠道当做最重要的信息,而是要学会利用这个渠道,提升整个网络的信息质量和新信息敏感度。

    把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的方法:

    • 1对1深入交流,和人脉中心建立连接,建立信任,价值观趋同,真诚。
    • 自我暴露,别那么装,在信任、安全的环境下,也许你收获的更多是理解和信任,而不是自以为的他人的嘲笑。
    • 做一个给予者,主动分享自己的能力,记住即使你没有钱,也还有感恩、认可、赞美。

    3、

    正如《好好学习》中所说:

    二八法则只是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是系统正反馈。

    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福特曾说过:

    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在结果的分布上,这些骰子常常倾向于幂率分布,呈现出二八定律的样子。

    每天努力一点点,一年后的自己将变得与众不同。

    复利

    六、别在低水平的黄金圈上转悠了,黄金圈的正确打开姿势

    1、

    先来说说黄金圈思维:

    为什么(Why)-怎么做(How)-是什么(What)

    黄金圈

    我们常常说的一个黄金圈的套路是:

    做什么事?
    怎么做这件事?
    为什么做这件事?

    比如,制定计划时,也常常会先问WHY?然后HOW?最后WHAT。这个主语是你要制定自己的计划,而不是领导让你制定一个关于XXX的计划。

    如果是领导让你制定关于XXX的计划,基本上就变成了:
    这个计划是什么?阐述一遍,然后这个计划怎么做?为什么就变成了领导的事了,既然他告诉我很重要,那自然很重要,我怎么能怀疑领导的决策呢?

    于是,黄金圈变成了一个套路和流程,文档写作的流程,开会的流程(已经省略了WHY),告诉别人的流程。它如此简单,简单地我们队它熟视无睹,忽略了它的本质。

    2、

    黄金圈究竟是干什么的?
    ** 黄金圈是一个规律,是思考问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的规律。用成甲老师的话来说,是一种“临界知识”。**

    当黄金圈不再是流程,不再被一个事情串联下来时,它就有了活力,能分开来看,能让思考升维,让解决问题搞笑,发现问题更接近本质。

    来一个苹果的案例:

    苹果公司的营销方式:“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通过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和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运用为什么(Why)-怎么做(How)-是什么(What)。即先找到“为什么”,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为什么”,鲜明个性、极致追求,并始终用WHY来检验HOW与WHAT。

    解决问题就是这么高级,从出场,苹果就占领了用户的心智,用WHY创造理念,形成意识共同体,完成了对其他手机厂商的高维度的打击,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

    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提到成甲老师要推广一门课程,写推广文案。如果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思考呢?

    看你是不是这么想的?
    既然是推广文案,那就看看课程内容是什么,对用户有什么价值,行文逻辑怎么安排,标题怎么起,营销术语怎么用?嗯,对了,去学习下“李叫兽”的方法去,说不定能写出爆款呢......

    说实话,我也是这么想的,这么想不对吗?当然对。这么想不好吗?还真不好。

    这个问题,看似是命题作文,其实自由度很大,只不过我们拿到这个课题时,会自动变成这个事情怎么做的模式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认为它存在的理由是如此合理和无需验证,我们只管做就行了。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永远停留在和别人比拼文字,比拼技巧,比拼下限的套路中,而自己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超越他们,甚至超越不了平均值。

    那样的结果只能是,得到平均期望或平均结果,甚至低于平均值。

    如何做呢?成甲老师的做法:

    构建新的问题,为什么要写推广方案呢?为了卖钱(呸,只知道钱,这就是我们的想法),成甲老师给出的是,和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于是,去找怎么建立信任关系的知识,最后写出来的文案,促成了很多用户购买,远超预期。

    ** 思考问题,往WHY上投入精力,不要盯着结果是什么,方法在哪里,路径对不对,这些HOW和WHAT的层面。**

    黄金圈思维,也是一个低维思考到高维思考的路径和过程。

    3、

    WHAT是现象,成果。HOW是方法和措施。

    WHY不只是为什么做这件事?还可以使为什么是这件事,而不是别的事?

    比如,我要学习,所以我要读更多的书,然后学到知识后,去赚钱。

    用WHY,不只是为什么要读书,还有为什么读的是书,有没有别的方式学到东西,赚到钱?

    比如,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学历很低,但是,他不断从别人那学习知识,不断问别人,去行动,错了就改,最终成就了一生。

    黄金圈的效用是在思维上,而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可以说的完,道得清。

    别在低水平的黄金圈上转悠了,实践黄金圈,终会收获真正的黄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为未来的机会交重重的认知税。

    客官,点个赞再走吧。
    另外,告诉你个秘密,不需扫码就可以关注我哦,嘿嘿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为未来的机会交重重的认知税(好好学习读书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gy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