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蜕变.遇见更好的自己十点半读书社⭕️简书超级节点
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58-1:《身份的焦虑》(上)

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58-1:《身份的焦虑》(上)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5:50 被阅读292次

文/杜豆豆

引言

如今中国人富了,到处旅行购物,记得有一则视频,曝光一对东北夫妻投诉香港旅行社,说自己“不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一时间刷爆网络,更有人杜撰出“我是有身份证的人”这样的段子,让人忍俊不禁。可见,国人已经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莫大的焦虑,生怕被人瞧不起。

你是不是也很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是不是也在为了赢得一个成功人士的标签而终日焦虑不安?是不是发现昔日单纯的你正在变得势利?

对身份的适当渴求,有时或许是一种激励,它能让我们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但是,过分的焦虑却是一种负能量,甚至可能毁掉人生,葬送生命。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克服呢?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或许能为你带来理解和讨论这一问题的思考,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来一场思想的遨游吧!

《身份的焦虑》是英伦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于2004年出版的畅销书,一上市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德波顿在这本书中通过解读哲学思维、分析艺术魅力、探讨宗教力量,引经据典,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考和生花的妙笔,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身份焦虑的根源,探索了克服这种焦虑感的途径,帮助读者解开心结,更好地认识自我,活出洒脱的人生境界。

这本书能解答你的两个问题:身份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如此寝食难安?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消除对于身份的不良焦虑?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身份的焦虑?

从起源上说,身份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就是地位。广义上讲,身份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阿兰·德波顿说,“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

可见,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标准保持一致,进而失去尊严。同时,做为一种欲求,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掉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呢?

作者在文中总结了5个方面:地位的追求,社会的势利,自身的过度期望,精英崇拜以及5个制约因素:才能、运气、雇主、雇主的盈利原则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规律。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表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困扰人类上千年的“我是谁”哲学命题,更是一个需求和冲突的心理问题。

1、对爱和尊重的需求

(1)“我争取地位,因为渴望被爱”

我们对于显要地位的追求,从表面上看,脱不了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的窠臼,然而,有一个字却更能准确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渴慕,那就是“爱”。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当我们还是个小婴孩,我们得到的是无条件的宠爱。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渴了饿了可以哇哇大哭,吃饱喝足可以打嗝睡觉,无需顾忌他人感受,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评头论足,不需要去挣一分钱,更无需结交权势,我们是全家的小太阳,是被关注的中心。

然而,等到我们成年了,我们忽然发现,爱变成了稀缺品,需要有条件的交换。我们需要交上优异的成绩,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声望和地位,才能吸引到别人的注意。我们需要身份存在感带来的荣耀和瞩目,去满足我们内心那种平实的渴望——找回幼时那种温暖而无条件的关注和爱。

这种爱的需求,和贫富无关。试看那些富足的人,不停地聚敛财富,仅仅是为了钱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尔.盖茨设立慈善基金会,沃伦.巴菲特捐出99%的资产,已经不再是商业行为,而是为了赢取世界的爱和尊重。

(2)“我势利,因为渴望尊重”。

由于我们对自身价值与生俱来的不确定,势利者很容易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判断,因为他们会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画上等号。

势利是社会性的。媒体追踪的是有权的上层人物、有钱的马哥哥、大牌的明星,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吃瓜群众,注定也就只能围观而已。正如作者文中所言,“如果你天天阅读的就是这样一些梦呓一样的东西,你又如何能不成为一个势利者?”

当我们也成为众多势利者之一,我们会一样身不由己地撇嘴藐视那些没车没房、没名声没地位的屌丝,羡慕白富美、高富帅,期待和大牛握手合影,渴望跻身上层社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傲慢的背后是恐惧。如果不能想方设法的去矮化别人,鼓吹自己,又如何显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是内心的害怕造就了势利。

卑微的人们就是这样渴求着尊严,却又反复受挫,深感恐惧,如此而来的势利倾向,我们是否也需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呢?多少人穿名牌,用高档品,追求过分的奢华,担心被人看不起,其实,无非是在向别人说:请尊重我。

2、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1)“我追逐梦想,可它遥不可及”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日月斗转星移,物质进步迅猛,可是人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却不断加剧。

每个人都雄心勃勃,自命不凡,深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梦想。过去那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算明智”的思想已经被远远地抛在脑后。

我们被媒体和广告包围着,到处都在彰显成功的荣耀,无数的名人励志故事让我们对丑小鸭变天鹅充满着无限憧憬。膨胀的欲望甚至扭曲了现代人的审美。曾经让我们不可理解的“芙蓉姐姐”为何能爆红一时?无非是因为,她让更多的人鼓起了无限的联想,即便很多人意识到这种以丑为美的不正常,但是,它传达出了大家心底的一种渴望,那就是,如果芙蓉姐姐都可以化茧为蝶,我为什么不可以?

威廉.詹姆斯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因社会使每一成员产生无限希望而带来的困扰: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我们有了太高的期望值,所以总是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自尊。

当我们在现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步去想想卢梭的瓦尔登湖,去西藏的冰山去体会一下渺小,到神圣的寺院里安静自己的心灵。但是,一旦我们走进现实,不满足感就会重新袭来。

德波顿说,过去我们拥有的不多,但由于期望的减少,我们能知足常乐;反之,现代社会鼓励人们追求一切,尽管我们已经非常富有,我们却终日焦虑多愁。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同时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2)“我崇拜精英,因我羞于贫穷”

老话常说:“为富不仁”。过去,穷人虽然不幸,但他们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应赢得尊重。而且,在道德上,与冷酷无情的富人相比,更为宽厚善良。

不幸的是,进入了新的社会,精英崇拜论大行其道: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财富象征着良好的秉性。富人富,因为勤奋和优秀。穷人穷,因为懒惰和愚蠢。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映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杰出的人一定会迈向顶层,懒汉们注定要终身在贫困线上挣扎。贫穷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3)“我努力奋斗,可我没有把握”

现代社会,上层身份完全取决于个人成就。我们要富有,要获取名誉,至少要受到5种无法预测的因素的制约:变化无常的才能、偶然的运气、不可捉摸的雇主、难以预测的雇主营利原则和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规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不确定因素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难以把握。这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令我们更加看重外界的评判,进而陷入焦虑的困境。

我们了解了身份焦虑产生的缘由,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呢?

欲知解决之道,且听下期分解,敬请期待明天的《身份的焦虑》(下)!

(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58-1:《身份的焦虑》(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lh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