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也叫乌龙茶,俗称半发酵茶,它的主要产地在咱们国家的福建,广东和台湾三个省。最具代表的品种就是闽北的咱们经常说的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闽南的安溪铁观音,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枞,然后就是台湾的乌龙茶。
从历史文献上看,这三个地区,产生乌龙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福建武夷,其次安溪,再次台湾,最晚为广东潮州。
一年四季喝乌龙--聊聊青茶(一)清崇安知县陆廷灿的《续茶经》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书中他援引王草堂《茶说》所述:“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您看,采后晒青-摇青-炒-焙-拣,主要的青茶工艺已经展现无遗。
王草堂即王复礼,是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后人,《茶说》成书应为清初。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已六十有七的王草堂受福建抚台之聘来闽,寓居武夷山。后一直隐居于此,潜心向学,前后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崇安令,终老于武夷。 王草堂在《茶说》中记录的有关武夷茶制法的文字,对考证乌龙茶起源来讲弥为珍贵,泽被后人。
新事物的诞生是有前提条件的,乌龙茶在武夷山的诞生也不例外。
一年四季喝乌龙--聊聊青茶(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一道诏旨,令茶废团改散,“岁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把团茶都废掉,喝散茶。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里也记载“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沈德符的歌功颂德稍显肉麻,但放小牛出身的朱皇帝废团改散却真是对茶的一次大变革。条索型散茶方便揉捻、发酵,它的大量出现,为自明以后茶类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喜爱茶的朋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
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