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杂谈:道是何物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07:32 被阅读514次
    老子悟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一般解释为大,孔德,大德也。但王东岳先生解释这个孔很有趣味。他说这个孔,是腔的意思,什么腔?乳腔,乳腔没有明显的洞,但是小孩子吮吸奶,却是源源不断。“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道和万物的关系,道滋养万物,就象母亲的乳腔喂养婴儿,你看不出有什么孔洞,但是营养却源源不断。这个比喻,把道和万物的关系说绝了。

    为什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呢?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是无色的,所以视而不见,道是无声的,所以听而不闻,道是无形的,所以触不可得。而且它既不光明,也不黑暗,无边无际不可名状,怎么形容它?说来说去归结为不是寻常之物。但是,它有状,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有象,是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就叫恍恍惚惚,惚惚恍恍。

    十四章对道的描述,归结为两个字,惚恍。惚恍到底是什么状况?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无体之体,这实在是考验大脑神经细胞,这是个啥东西呢?

    二十一章是反过来说,惚惚恍恍中,其中有象,恍恍惚惚中,其中有物,渺渺茫茫中,其中有精。

    这个精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精气。对于古人而言,气,存在又看不见,精者,如气一样存在的精华。气吧,你可以通过呼吸感知它,但是,道之精气你是不可以凭借任何外物感知的。虽然你不能凭借任何外物感知,但是它是真实存在,所以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是真实的,而且可以验证。

    如何验证呢?你看日月运行,四季更替,如此有序;你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如此和谐,是什么缘故?背后是不是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道的展现。

    众甫者,众父也,万物之父,即指万物的来源,万物的来源是道。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是指道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它没有古今的差别,也就是说没有时空的界限。“其名不去”,“其名”者,是道具体的表象和内涵,表象是无状无象,内涵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万物皆是从这个惚恍中出来。

    “以阅众甫”,就是从恍惚的表象中,深刻把握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有物、有状、有精,万古长存,绝对永恒。

    再谈谈“自古及今”的问题。《道德经》第十四章后半段谈到: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无古今时空的分别,所以,你怎么能看见它的源头,又怎么能揣测它的结局。道是亘古不变,古今一致,所以,执古之道,也就是执今之道,“古始”是什么情况?有的学者考证,“古”通“天”字。古始之道,就是天地生成以来的道。所以,古始之道犹今之道也,明白了这一点,就是“道纪”,明白了道的纲要。

    老子形容道,极尽笔墨,其中第二十五章也是描述道的重要章节。此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有物混成”,帛书本作“有状混成”,这两个字非常重要,状和混。你说“状”是有物质还是没有物质,有形象还是没有形象?“混”,说明道是混沌一片,混沌一片是什么状态?极尽想象难究其实。总之,“有状混成”,就是说,道是物质又非物质,有形象又没有形象,这是什么状态?只能在精神里面,思维里面去领悟,而不可能在经验世界里面去寻找,因为我们面对的大千世界,是道运行的陈糠鄙垢,从陈糠鄙垢中来认识道,了不可得,至多得一个模糊的“规律”之类的概念。而道,显然不仅于此。因此“混”这个概念,是不可区分,不能区分的状态。即然不可区分、不能区分,你不强求道,反而可以真正的理解它。

    “先天地生”,第四章讲到道乃“象帝之先”,都是说道是天地鬼神的本源,后句“可以为天地母”说得很明白。“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是说它的绝对性,“周行而不殆”是说它的永恒性和无限性。道具备了绝对性、永恒性和无限性,所以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山水互成

    “吾不知其名”,为什么不知其名呢,山和水分开,才有山之名和水之名,再说细一点,为什么有黄河、辽河、淮河等等的命名,就是为了区分,如果不加以区分的话,人就无从认识大大小小的河流。但是,道是混沌一片的整体,你要名它,就应该有一个相对的东西与它区分,可是没有,所以“不知其名”。但是,人类又要认识它、讨论它,所以勉勉强强用个字“道”来指代它,“强为之名”之“名”,有的学者认为是“容”字,古字“名”和“容”相近而误,形貌之意。“有状混成”的这个东西,用个字指代是“道”,勉强描述它的形貌,是“大”,是“逝”,是“远”,是“反”。大者,无所不包,逝者,无时不行,远者,无所不至,反者,周游不止。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大是自然的,天大地大亦可以理解,可是“人”为什么也可以“大”呢?必须和最后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有学者考证乃“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地、天、道三字所以重乃传抄之误。这样的解释是可信的,因为这一句就是对上一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解释,因为人与万物不同,万物只是被动的遵循道的规律,而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他可以主动的顺应道。

    从上述可知,我们不可以在现象界寻找道,因为它无形无象无体,你用认识万物的手段去认识道,那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感受道,通过思维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去悟道。但是,这个精神的活动又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也就是说,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修炼“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通过这个修炼的过程,能够感悟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那么你就算入了门了,为什么说只是入了门呢?因为悟道只是一刹那间,证道才是贯穿整个生命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执意1:人之一生,如草木一秋。皆容于道。人之生死如草木枯荣,皆循道法。人性善恶,人之荣辱,世间万象,道法自然。人生短暂,明道悟道。顺道坦然心宽,反之庸人自扰。悟道人生喜乐,蒙昧折磨自找。
        北池鱼:@12gyl 人之可贵,明道合道也。
      • 可道非道:我们不可以在现象界寻找道,因为它无形无象无体,你用认识万物的手段去认识道,那是没有意义的。:+1:
        北池鱼:@可道非道 :pray:
      • AB774卢卢:有几个错别字。纠错就得全删去,望谅解。
        北池鱼: @d5ac56bca774卢卢 嘿嘿,看得懂。
      • AB774卢卢:说人是道,我会吓尿。因为太离谱。同时也是要与天斗与地斗的斗去人这个物种生存空间的叶郎自大。在宇宙间,孔龙曾经是最强大的物种,然而灭绝了。这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人类(地球人)只有地球是生存空间,有获诺作家说,人类的聪明势不可挡的强大也可能会是缩短人类生存寿命不可抗。古人给我智慧,时希望人这个物种靠人类自己去爱护。老子的不争,我想是由水悟到了,活水长流,而水往低流。我们人类的争,征服产生的就原子弹便可毁地球六次。老子也不废兵,孔子也不废兵,孔子仁,老子慈,是为人民不被杀而非要征服他人。羊吃草,狼吃羊,这是丛林界,文明的人类的智慧应用在保卫上。和谐上。
        北池鱼: @d5ac56bca774卢卢 👍 是的,人类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智能征服一切,这是何等的自大和无知啊。
      • 青溪隐人:道即我,我即是道!
        北池鱼: @烟客彡千 人可以悟道,证道,但说人就是道,吓我一跳。
        青溪隐人: @赵大山 不是牛,,,世上没有路,人走过,便成了路,,没有的东西就去创造!它诸子百家能去创造,去领悟的东西,后人有何不可!道是一颗树,诸子们,从中各摘下一片叶子,传教世间,后人从叶子,推断树的模样,安能知呼!不若以百家引路,重走古路,以窥其道,身死也亦无悔也!
        北池鱼: @烟客彡千 你太牛了。
      • 0d22b43e50cf:太烧脑了,不过,我喜欢。
        北池鱼: @零点_a907 好!🙏
        0d22b43e50cf:@赵大山 学道体会,要有静和安。静则生慧,安则养志。
        北池鱼: @零点_a907 只要肯花点时间,老子的思想还是容易理解一二的。
      • AB774卢卢:喜欢。
        北池鱼: @d5ac56bca774卢卢 谢谢。🌷
      • 622e699d6e4c:有心了
        北池鱼: @祈愿1991😊谢谢关注。

      本文标题:《道德经》杂谈:道是何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tj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