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认知盈余》

作者: 安心吃饭 | 来源:发表于2014-08-01 01:04 被阅读157次
知乎知乎

最近在开始用简书,感觉到自己对这类知识分享平台的理解很浅,于是就把《认知盈余》再翻出来看看,也看到一些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就当是读书笔记了。

胡泳是该书的译者之一,在译者序里面胡先生提到了一些观点:

  1. 舍基笔下几乎所有的网络集体行动都是积极的。
  1. 过度强调创造分享的作用,低估了文化消费的价值。文字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行为,我们必须不断向字句模糊性之中注入意义。
  • 第一个观点我是认同的,的确在这本书里面舍基过度美化了网络集体行为,群体非常容易被不法之徒有意识地操控。不过这是一本畅销大众书籍,可以理解,但是失去了客观公正性。

  • 第二个观点在我看来是胡先生没有放下自己的身段,就像书中所举的16世纪的马丁•路德反对增加出版物一般,自身享受言论自由所带来的便利,希望这种特权能更长久。舍基在本书中更多提及的是分享而不是创造,创造不分享只是对个人有用,分享才能推动世界进步。

再愚蠢的创作也是创作。分享才是愉悦的来源,而不是创造。

我们享受着信息红利所带来的好处,也忍受着信息过载所带来的阵痛。我们不断地筛选信息源,不断地切换社交平台。知乎、简书、科技博客等都想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同时利用这波信息红利来赚取一桶金。它们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失败(以前很喜欢用的无觅阅读就是个例子),创业者所忍受的阵痛比我们更强烈,祝福他们,也希望能看到个性化推荐真正来临的那一天。

以下是书摘(不一定是翻译原话,某些经过加工):

认知盈余出现的原因:
  • 工具:社会化媒体的普及让分享变得廉价,让更多人成为了潜在参与者。

  • 外在原因:人受到良好教育导致了工作时间的缩短,还有寿命的延长,进而导致了自由时间的增加。

  • 内在原因:自治的愿望和有胜任感的愿望。

分享的4种形式:
  1. 个人分享:在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们之间进行
  2. 公用分享:参与性更强,在一个协作的群体之间进行
  3. 公共分享:协作群体积极尝试创造公共资源
  4. 公民分享:一个群体积极尝试改变社会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外在动机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而不在于行为本身。类似于得到报酬的外在动机能驱逐喜欢该事物的内在动机。这或许就是很多人以兴趣为职业之后对职业仍旧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创新并不是由设计者推动的,而是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所以产品经理一定要多用自己的产品,如果做不到也要建个核心用户群去收集用户反馈。MIUI最开始也是从几十个核心用户一步步走过来的。

参与者之间相互可见的行为,对于共同目标的可靠承诺,以及成员对不轨行为进行惩罚的能力均有利于群体成员管理。下文还会提到惩罚的副作用。

Napster流行的原因:分享成本低,分享足够容易,程序默认分享。

设立什么样的的默认值,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权利和影响力的特权。默认值不仅成为了驯服单个使用者选择的工具,它们更使得系统的设计者-预置程序的人,成为了操纵程序的人。

惩罚的副作用:日托中心希望家长准时接走孩子,家长希望有一些宽限的时间。部分日托中心实行家长迟到罚款(金额10谢克尔,1998年的以色列)制度,家长迟到变多了,而且撤销罚款制度后迟到人数未减少。解释是罚款制度实施前,家长与老师之间有一个不完全契约,简单来说就是有很多事情预见不到,发生的时候大家还可以商量。当罚款制度被确立后,老师的时间被看做可买卖的商品,罚款代表了由家长迟到所带来的不便的全部价值,罚款同时也消除了家长因为伤害工作人员的善意而可能遇到的一些不确定后果的恐惧。

影响知识兼容性的几个原因:社区规模的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接收者们的文化规范。知乎让问题可以被公共编辑的原因就是增加共享知识的明晰性。接受者们的文化规范可以理解为前文提到的“对于共同目标的可靠承诺”,规范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群体成员是如何理解彼此之间关系的。

社区成员的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保持和增加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为这些人提供了身份认同。

关于同病相怜论坛出现讨论忠贞的帖子,也就是对社区规范外话题的管理。作者认为数据质量的提高不是由诸如忠贞类话题本身带来的,而是因为这些交流以及成千万人的帮主,吸引了人们来方位这个网站并能够一再参与。这个解释似乎与“对于共同目标的可靠承诺”是相违背的,没想明白。

一个追求共同目标的群体必须保证自己的高效率(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必须保证其成员具有满足感(否则其成员就失去了留在组织内的理由)。对于业余性的群体来说,个人满足感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他对成员的内在动机会有更大的依赖性。

大多数的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内部,这种威胁就是陷入仅仅满足于个人情绪需求但效率低下的行为模式中。想打垮一个群体可以引诱群体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从内部向外部转移。

补充阅读:

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
上文作者的一些文章待翻译补充

相关文章

  • 重读《认知盈余》

    最近在开始用简书,感觉到自己对这类知识分享平台的理解很浅,于是就把《认知盈余》再翻出来看看,也看到一些以前没有看到...

  • 【读书笔记】《认知盈余》: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会发生什么?

    一、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1.认知盈余是工业化的副产品 1)定义:认知盈余指的是人们的自由时间,或称空闲时间。...

  • 《认知盈余》

    关于作者 克莱·舍基是一位专注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会性网络研究的美国作家和企业顾问。他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 认知盈余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学识,有想法,有潜力,就是无机遇,于是他们做些重复的低价值工作,怀才不遇。 但是互联网时代到来...

  • 认知盈余

    副标题自由时间的力量,即使搭配了这么一个通俗易懂的副标题本书仍然难以阅读,花费3个多小时牵强翻完,坦白说几度看不...

  • 认知盈余

    第一次知道认知盈余这样一个概念,是在我想搞一个杭州地区互联网产品运营的交流组织的时候,有个群里的姑娘和我说他们在做...

  • 认知盈余

    荐语 曾经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否则就得饿肚子。后来,人们开始八小时上班,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吃饭喝酒聊天看电视...

  • 认知盈余

    荐语 曾经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否则就得饿肚子。后来,人们开始八小时上班,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吃饭喝酒聊天看电视...

  • 认知盈余

    1.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发达国家:工作,睡觉,看电视 自由时间的激增和某种社会资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的...

  • 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一书真是突破了一些认知。德西把两种内在动机标注为个人的:自治的愿望(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和有胜任感(能够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认知盈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te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