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紫竹送来这张照片,“给那个石笋插上了国旗,真普天同庆”。我照常送上羡慕:“想回去了。家里的风景看着就是爽。”“所以,风景区打造,速度加快了没?”
秦岭大巴山深处的黑潭乡石笋村——我的家,还是记忆里的模样。
►地点:石笋村 ►时间:2021.5.1石 笋 · 缘 来
关于石笋村的由来,我没有看过县志,村子里也没有资料记载,姑且根据祖辈的口吻揣测一番。石笋村是数百年前形成的自然村落,我家附近就有谭家祠堂,远山上有魏家山,深山处是何家沟。往上数几辈,大家都是亲戚。
村子依山而建,世代绵延开来。内战期间,游击队撤进山里,用石头垒起了两个像笋一样的防御工事,石笋之名由此传了下来。两座石笋,村子里自行将其分成一公一母。
石笋位于山顶,登上至高点,视野极好。“爬石笋”是石笋人祖传的技能,我也去过几次,“一览众山小”的体验感极佳。
村子里家家户户养牛喂猪,自给自足。直到“打工潮”率先吹来外面世界的风。
►地点:石笋村 ►时间:2015.7.19石 笋 · 变 化
两千年后,我爸开始在外打工。刚开始在工地上,04年开始去了河南煤矿,05年我爸把我妈也带了出去。两年留守儿童时光在我跟弟弟的成长中显得孤寂。直到07年,12岁的我哭着不允许,爸妈才留在老家,此后再不曾外出打工。
河南煤矿两年的经历,在爸妈身上刻下很深的印记。我爸痰里夹带的黑色煤灰,直到1年后才消失,而那句河南话“中”,至今还会出现在爸妈的对话里。他们还会偶尔提及外出打工那段日子,见过的外地人,听说过的荒唐事。
►《爸妈》爸妈刚留在家的07年,是村子里外出“打工潮”最火热的时候。邻里都想不明白,不理解我爸妈放着外面好好的钱不挣,待在家能有什么盼头。爸妈应该也后悔过,我也反思过自己是不是太过自私才硬要留下他们陪伴我长大,可家人之间不说破的相互妥协把彼此绑得更紧。(07年开始,我爸在老家谋了份电力工人的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地点:石笋村 ►时间:2018.2.12也是在07年前后,水泥路通到了村子里,盘山而上的势头加快了石笋村与外界接轨的步伐。
我爸开着摩托车从学校拉回我破旧的课桌,因为爱心企业给乡里学校送来了崭新的学习用具;村子里几个有头脑的年轻人开始盘算买车做乡村运输,在市集和村道路上往来输送,我家到市集单趟6元的定价10多年至今没涨过。
►《婆婆》那些年婆婆身体还好,还能坐着面包车赶集,给我们带回饼干、水果、米馍馍。我跟弟弟总是巴巴盼着想去赶集,买漂亮的衣服,买好吃的零食。爸妈用双手打拼出的家底,逐步过渡到衣食无忧。而此时新农村建设的风终于吹到了石笋。
►地点:石笋村 ►时间:2018村子里的路一修再修,新房也是。爸妈赶着潮流,在村道旁买下一处宅基地修了砖房,全家人从土墙瓦房里搬了出来,住进了新家,那是在2009年——能吃饱穿暖的日子。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各种五花八门的经济作物开始陆续引进石笋村,枣、梨、药材、红椒、茶叶、无花果,一一从我的记忆里飞过。回回折腾也没成个气候,只有山野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偶然存活下来的几颗枣数、梨树证明轰轰烈烈的“种植业升级”真实存在过。
►地点:石笋·二村小学 ►时间:2020.1.21就在父辈们的人生轨迹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奔涌向城市的同时,孩子们也在乡村教育的革新中汲取养分。
01年-05年,我在“二村小学”度过。那是座完全木结构的学校,原先是村子里的戏楼,礼堂顶部的横梁上至今还留有雕龙画凤的纹路。
村小一共5个班,从幼儿园到四年级各一个。5个教室加上老师的办公室、冬天烤火的火房,也才只占了整个校区三分之一的空间,剩下的空置房基本都是危房。学校呈四合院样式,一共两层,人在楼上走动起来能感觉到摇摇晃晃,有点船房那意思。楼上跑步更是绝对禁止。
木板箍起来的教室没有窗户,光线很暗,只靠一只小灯泡照明。一旦碰上下雨天,日光暗淡,我们就看不见黑板了,连看书写字都成问题,只能搬起长条板凳到大礼堂,蹲在地上,以凳为桌继续上学。
此后很多事我都忘了,但礼堂屋檐水流如注的画面一直扎在我心底。因为光线实在太暗,我忍不住凑近礼堂边缘,在距离屋檐水最近的地方,就着砸下来的水声写着作业,不断溅起的水花染湿了裤脚,我浑然不知。
天气好些时候,阳光能落下来照在学校四合院中央的青石板上。课间,百十号学生就在四合院里嬉戏打闹,偶有一行白鹭飞来停在房顶,孩子们就会突然安静下来直勾勾盯着白鹭,看它们伸懒腰、梳理羽毛,但凡白鹭一动不动超过1分钟,孩子们就会出声打扰,生怕白鹭睡着。被叫醒的白鹭会缓缓起身,看一眼吵闹的孩子,鼓动翅膀飞过院前院后的坟山,直直去往远方。
我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学习时光,我以为我弟也会一样,直到08年汶川地震震碎了这一切。
►《弟弟》学校并没有在地震中直接倒塌,只是变得歪歪扭扭,屋瓦碎了一地。村里安排人做了检测,结果是:学校已成危房。在翻修加固和新修校区之间,领导们选择了后者。很快新学校就拔地而起了,还是叫“二村小学”。我弟在新学校度过了小学。
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推进,更多孩子被父母带在身边,二村小学的人越来越少。直到2019年,石笋村只有10个孩子上学了。隔壁村更甚,一个学校只有1名学生和1名老师。2020年,村小全面取缔,孩子们统一去乡里上学。也是在2020年,撤乡设镇,黑潭乡更名为云顶镇。我的家至此变成了云顶镇石笋村。
►地点:石笋村 ►时间:2018.2.15石 笋 · 现 状
2021年的石笋村建起了垃圾焚化池,垃圾桶/箱定点投放定时回收,村道公路上稀稀疏疏安装了路灯,说不定将来还会安上红绿灯,乡村公交会穿梭在盘山公路。年初的时候,村子里还大张旗鼓拍了宣传片,给“景区打造”做准备。
国庆回家,我在自家地里见到了无花果——去年刚引进的经济作物。而在更早之前,村子里已经种下了漫山遍野的茶树。而我爸妈,也从守旧中开始走出来。
我爸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在今年51岁考了驾照。我妈开始花钱投入到自己的脸上,气色那叫一个好。俩人都喜欢上了网购,会照着网上的教程做凉皮。我弟买回了监控设备,我寄回了虾、蟹。
爸妈的日子里接轨了更多新鲜事物。而我在其中终于能窥见石笋村未来的样子。
►地点:石笋村 ►时间:2014.8.31石 笋 · 未 来
经过多年的实验,以茶叶、无花果为首的经济作物开始在村子里成规模。按照预期,两年后茶叶成了气候,茶厂再能建起来的话,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就会回流,孩子们会跟着回来,村小可能又重新活起来。三年后,无花果再成了气候,日子会越来越有盼头。
“乡村旅游”的风已经在石笋山里吹了好些年,如果能落地,旅游路线规划出来,农家乐开起来,民宿建起来,当地人会成为地道的导游,到那时候像我这样离乡的人是不是也能回家谋份工作。
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人的欲望也无限放大。村子里的路一修再修,现在已经穿过了山顶的两座石笋,而我期盼的更多。总是贪心。
►地点:石笋·二村小学 ►时间:2020.10.5国庆回家,我瞧见盘山公路上的灯光还没有月光亮,但路灯出现在那里,就是希望,一切都在向好。哪怕光微,也能照见石笋未来的样貌。我还去瞧了上学时的四合院,正在修复,改建成谭家祠堂。你看,很多事变了,又没变。
【石笋:力图准确记录大时代小人物、小人物大情怀。我们走得太快,总忘记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价值。等你一起,山海奔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