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接触的教育,似乎有一种默认的倾向,即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以诗歌为例,一般来说先背的总是《咏鹅》或者《静夜思》这样简单明了的,然后慢慢接触七绝、五律、七律、乐府等等。
这其实是一种朴实的教育思维,就像建金字塔一样,总不能悬起来,先建塔尖,最后建基础。所以,当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作为老师最容易下得判断就是“基础不扎实”,什么叫基础?基础就是那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点。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功利体系下,循序渐进反而会导致一些问题。
我常和学生们说,对于高考而言,如果你的目标只是985学校,那么只要把最基础最简单的那部分内容保证100%正确,99%都不原谅自己就行了。这话听起来有点极端,但实际就是如此。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高考的难度已经一降再降,以物理为例,近20年以来理综考试物理的难度降低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老师,我只能提供给他们这样的建议,因为当他们在请教我问题的时候,只抱有一个“考高分”的纯功利目的。但是跳出这个框架,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重视基础的思维只会把一大堆“笨人”送进好大学。
这里的“笨人”没有什么贬义,毕竟,我自己就是这些“笨人”中的一员,社会也正是靠所有“笨人”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面貌。但科研不是,任何一个领域到了高精尖的层次,一定是需要极高的天赋才能做推进的,而从目前的科研体系来说,一线的科研主要都是靠大学里硕士博士来推动的,而这些硕士博士的“基底”,正是大学生。
当然,我不否认人类的学习规律往往是由易到难的。我只是觉得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会让大家优先知道“难点”——这正是功利性教育最大的弊端。
“数学很难”、“物理很难”、“电学很难”……从小到大,我听过无数的“xx很难”。有意思的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还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可能只是某位让人尊敬的长辈、见多了世面的过来人等等。所以,大多数人在接触数学或者物理的时候,无不兢兢业业,背诵每个公式,生怕丢掉一点分数……然后考得很差,于是归结为自己没那么“聪明”,应试教育太难了。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接触到真正需要“智商”的内容呢!
这是有点类似于高斯那个段子,或者过鳄鱼桥的故事。高斯在不知道难度的情形下,用一夜时间证明了十七边形可以用尺规作图,但如果他事先知道这问题千年来悬而未决,想必不会熬那一夜。
人们给自己设置的壁垒,往往才是最难突破的桎梏。
有句话说,学量子力学最好的时候,是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想要理解量子力学,必须要脱离宏观的思维定式,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世界观还在成长,本来就没有什么定式,理解起来就会简单一些。而对于有着较完整知识体系的研究生来说,哪怕不打破思维定式,也可以用相应的数学工具强行推进。事实上,大多数人正是这么做的。
想要脱离“难点”二字的束缚,实在是很难的,尤其是社会整体氛围都这样的情况下。但在个人家庭的教育下,没必要遵从循序渐进的那一套。幼儿园的孩子,未必就不能感受到七律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