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唇亡齿寒,还是周子看得清楚。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此时的六国已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立对抗秦国,只有互相救助才有可能躲过灭亡的下场。
秦国谋划的很好,齐、燕救赵,如果真的很用心去救,那么秦军就会撤退;如果只是做做样子,那么就会继续攻打。
结果呢,齐王就连粮食也不给赵国一点。
长平之战,拼的也是国力,粮食不够就没法坚守。
在这篇,也就周子提出来个唇亡齿寒。齐国最终到灭国也没有弄清楚这个道理,它总以为自己离秦国远,和秦国关系还可以,秦国灭别的国家,它以为不会影响到自己,结果等到西边的屏障消失的时候,它自己也落入了灭国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