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Internal mystery and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come from
the same origin,
but have different names.
They may be called essence.
The essential of the essence
is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ll mysteries.
解释:老子说,“无”和“有”,两者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的名字。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什么说是“妙”呢?
“妙”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妙”,美妙,指那种美好的状态;另外一种是“玅(miào)”,就是微妙的意思。因为“玄”是拧这个丝,拧到最“少”的状态的时候,就非常微妙,更加难解了。“玅”不是说里边的美好,而是说这里有您体会不到的微妙。
老子这里讲“众妙之门”,没说“众妙之源”,这个词用得就有意思了。因为老子认为这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源头。他说“玄之又玄”的那种状态,是通往道的门径、路径、平台,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您要当“众妙之源”解释,那就不对了。
我的读后感:
在这里,老子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创立世界本源的力量,它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叫它“无”也好,“有”也好,但是我们都不能很明白地说出一个所以能来,因此,只有借助当时一种常见的东西:染成黑色的丝,挂在那儿,如果我们一直拧,它们就会形成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许是我们理解和研究这个不知道形状和名字的“宇宙能量”的门径。
我们知道,“宇宙能量”表现为六种能,我们这每种能量,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着,但是它们又确实存在。
因此,我们只能借大自然的有形之物来体验无形的“宇宙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创造都是“无”中生“有”。也就是利用无形的“宇宙能量”,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这个无形的“宇宙能量”来改变这个世界呢?或者说,我们该怎样利用这个无形的“宇宙能量”来激活我们的潜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我们生而为人不容易,如果按照佛教的观点,几世轮回才可能获得一个人身。
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人身,那么为了不枉来世界这一遭,我们总要做出些什么——或实物、或文字。
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我身为一个初中的英语老师,我没有迷人的外表,也没有惊人的说唱功能,但是我有一颗想要帮助他人的善良心。
我应该怎样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一些东西,来帮助他人呢?
我想从下面这件事情入手:
认真地学会做各种课件,然后利用这些课件,教会一些学生,让他们相对轻松地学好英语,这样,利用直播形式,把这个效果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种方法的效果,从而就可以从“无”到“有”地积累一些音响教材,让更多人使用它们。
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切实可行,但是我坚信:只要有人需要,就一定有市场。
我们都是要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们都想成功,所以,我们只要具有满足别人欲望的本领,我们就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今天看到老子这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字,不是“玄乎不知所以”中的“玄”,而是“玄妙无比”中的“玄”。
只要我们把那个染成黑色的丝多拧几次,拧到越来越少,它所形成的状态,也许就是我们的入门之道。
“越来越少”,是入门之道,那么,对于我们现行的英语教材,有五本书,55个单元(包括七年级3个起始单元),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它们少之又少呢?也许这少之又少的东西,就是让更多人进入英语世界的门径呢。
我离退休还有近十年的时间,我如果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做到一劳永逸,还能够赚到“睡后收入”,这是不是我读《道德经》的回报呢?
我们都知道:只有付出了,才能走回报,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就要认真朝这个方向走下去。
我现在免费给学生讲课,虽然我好像一无所获,但是,我开始学到了一种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传播出去的方式。现在,我直播时会出现故障,然后经过两次调整,我就有了应对这种经历的经验:重启电脑。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是至理名言。
用实践得来的经验最具有说服力。
老子,他在开篇用这些文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先提出一个概念“道”,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道”是什么,所以才会有前面两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
他自己不知道,所以他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什么是“道”,所以就有了这样模棱两可的话,然后又以模棱两可的方法去认识“道”,最后,还是不能用文字表达“道”是什么,是怎样的,才借助古代人染丝的方法,来阐明研究“道”的门径就像那个被拧了又拧的“丝”,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