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 七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语音整理杨伯峻注解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13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看完这一章的内容以后,大家可能会产生一种疑问。我们前面讲过,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国。后来,又出现了依法治国。有时候,还德法并重,同时使用。现在,又出现一个“以礼让为国”。
那“德”和“礼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很明显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当然,各自也有自己独特的领域。两个哪一个层次更高呢?很明显,“礼让”的层次更高一些。
因为“礼让”是用来谈论“为国”的,而“德”呢,是谈论“为政”的。那“为国”、“为政”又有啥区别呢?“为政”包括的领域更广,天子行政是“为政”,诸侯施政也是“为政”,那卿大夫治理一个领域也是“为政”。但是“为国”就不一样,只有天子、诸侯才有国,他们的政令实行,才能够称得上“为”。
也就是说,“为国”的主体是天子,至少是诸侯;而“为政”就比较宽泛,除了天子、诸侯以外,卿大夫,甚至呢,连士都有可能在“为政”。
“何有”,是个疑问句。它实际上省略了一部分内容,补充完整,就是“何难之有”,就是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何有”,就是这有什么困难的呢?也就是说易如反掌,轻而易举这样的一个意思。
明确一点,在这一章里面谈论的是“为国”,而不是“为政”。就是说这一章站的高度更高,这是说给天子与诸侯来听的。
“周礼”的核心,我们知道,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君臣父子各归其位,这样的话呢,天下国家才能够井然有序,人人都可以休养生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行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这样的一系列制度,这就是“礼”。
但是这个礼制在执行的过程中,情况又十分复杂,不可以刻板行事。除了按照“礼”来进行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外,常常还需要用“让”来调节,从而达到一个“中和”的目的。
比如孔子,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是卫灵公立太子蒯聩为法定继承人。但是他死了以后,没有把君位传给蒯聩,而是传给了他最喜欢的一个孙子,就是太子之子,太孙,就是卫出公姬辄。这样矛盾就出现了,卫出公作为卫灵公的孙子,继承了君位,而太子又不甘心自己被抛弃,所以,父子就兵戎相见。天下各国的诸侯都认为这个错在卫出公,不应该越过自己的父亲直接继承君位,直接造成了卫国的内乱。子路就是因为卫国的内乱而被杀死。这就是只讲“礼”而不讲“让”的结局。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就是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在自己年老的时候,本来应该传位给嫡长子,就是吴王泰伯。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老三,就是季历。因为季历长得比较帅,而且又比较贤明。所以,他想把自己的君位传给老三。
那这时候呢,泰伯和虞仲(仲雍)这兄弟俩呢,就出走了。注意,泰伯,伯是老大;虞仲,仲就是老二;季历呢,季就是老三。老大、老二一看父亲他的意向是老三,所以就主动出走。季历就继承了君位。后来季历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
我们来看,正是由于泰伯和虞仲主动的“让”,所以周王朝才有了后来几百年的天下。那么孔子呢,在他的众多弟子里,经常是夸颜回,对子路经常是打压,其实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这个人比较粗鲁。所以我们从周朝的历史上可以看出,凡是既讲“礼”又讲“让”的,这个权力过渡就相安无事,国家就兴旺发达。
那既不讲“礼”又不相“让”的,在权力的过渡中就会出现问题,国家就会陷入长期的混乱。所以孔子在这章里讲“以礼让为国”,就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反过来看最后一句,“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就是说你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又如何对待“礼”制呢?那实际上就是在讲你没有遵守礼制,这样的话,不仅陷自己于不义,而且,也让国家和政权陷入了混乱。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呢,这个“让”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清朝有个大学士叫张英,他家里在修缮宅邸的时候,由于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了争执,家人就以为张英是高官,大学士,让他出面交涉呢,肯定会成功。于是就给张英写了一封信,把前因后果一说,并且希望张英来出面来争取有一个更大的宅院。张英看后,就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这个书信以后呢,就率先让了三尺。那邻居一看,也深受感动,自己也退了三尺,所以这两座宅邸之间就有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那我们现在呢,开车出行遇到行人,让他们先通过,客气一点;公交车上看到有老人孕妇主动让座,纷争就会少一点。总之,让一让,海阔天空。让一让,心平气和。让一让,世界和谐。
华杉讲解
谦让,是礼的实际态度和行为表现。人都想自己得好处,对自己所得不满意,就要争,一争,就血气翻涌,头破血流。所以制定礼,就是制定各人本分规矩,谁该处什么位置,该得什么待遇,谁先谁后,谁听谁的,都给你安排好。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就谁也别争。
这个,到加拿大看交通规则,是最生动的教育。各种路口,各种情况,谁让谁,谁先走,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比如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四面来的车,都必须先完全停下,相互看看,然后谁先到,谁先走,这就不会抢道。比如过转盘路,那转盘里如果有车正在转,你就必须停下,不能进去,等他转出去了,你才能进去,这就不会有去不同方向的车在转盘路里“拧麻花”。种种细致如麻的规定,覆盖所有情况,看了这交通规则,你觉得这路上要想出个交通事故,真的是很不容易!
“礼”,就是社会的交通规则。这规则的核心,就是秩序、次序,何种身份,或何种情况下,谁让谁。
规则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所以每个人必须有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
有一个社会学理论,叫“不公平幻觉”。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比如公司奖金分配,拿得少的,当然觉得不公平,拿得多的就觉得公平吗?不,他很可能觉得,比起自己的贡献来,分配差距还不够大。
不公平幻觉,对公司不满的,或愤而离职。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政治不满的,就要上街游行了。
所以要有让的精神,如果两个人的利益分配,你让了他,你认了,让了。同时你认为他应该感激你,对吧?
不对,根据不公平幻觉理论,其实他也认为是他让了你,觉得你应该感激他。
当你们知道了对方的态度,不由得莫名惊诧——什么?!我的天哪!
懂得了不公平幻觉理论,你别急着下结论“他怎么这样”,要真心认识到你认为是你在让他,这可能是你的幻觉,至少有幻觉成分,你们俩都有幻觉成分。
你俩到底是谁让了谁?没有答案,每个人,你们俩,和旁观者,都各有各的答案,你的朋友,答案和你相近;他的朋友,答案和他相近。此处推荐看黑泽明电影《罗生门》。
懂得了不公平幻觉理论,就懂得了礼让的精神。你让就让了,找和平,别找公平。巴勒斯坦问题为什么世世代代解决不了?因为双方都不相让,都在找自己心目中的公平,不找和平,不妥协。
孙中兴详解〔摘〕
孔子说:“能够以礼让贤人当政吗?这样治国怎么会有困难呢?如果不能礼让贤人治国,就算有再好的典章制度又有什么用呢?”
这章很清楚就是谈“礼让为国”,说得更清楚些就是“礼让贤人治国”。“为国”的“为”就是“治”。
以“礼”治国比较容易了解,比较麻烦的是“让”国:为何要“让”?何时要“让”?如何“让”?这里其实隐含着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
孔子这里虽然强调“礼让为国”,可是只有“礼”而没有“知礼”和“行礼”的人,恐怕有“礼”也没有用。所以孔子在这章说得应该蕴含着“选贤举能”“有德者居之”(《白虎通德论·封禅》)的“公天下”理想。同时还有谴责不知礼让的世袭“家天下”体制。
这章恐怕又是另一处“孔子密码”?
铎罡 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