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产品需求写的明明白白,你兢兢业业输出完交互,方案评审没有通过,你略带委屈感觉锅从天上来:『产品经理就是这么要求的』。
只能说,没有经过拆解分析的需求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坑在等着你,接触到的设计师大都有自己的方法理解需求,但为什么总还会被『找茬』呢,我们不妨一起拆解分析下。以下分析建立在迭代需求里,从零到一的产品另说另说...
〇、产品形态分析
手机 ROM 的产品需求,大概分为两类『工具型』和『服务型』。
工具型产品 —— 产品目的明确,功能路径相对单一,比如:全局搜索、天气、相机、指南针、密码解锁等;
服务型产品 —— 产品服务多样,业务路径多线并联,比如:负一屏、U 健康、日历、锁屏等;
花两分钟想清楚产品形态,因为两者在业务分析和需求分析各有侧重,需求时的思路和侧重点不同,在接下来的环节分别描述。
一、业务分析
一切需求的起点是了解业务目标,不然就像低头走路,无论多顺利都无法到达终点。基于业务目标我们会得到『北极星指标』,作为产品 or 设计的唯一关键指标。
服务型产品对比工具型产品,受多条业务相互影响, 暂排除产品整体改版,服务型产品在迭代中,每个需求解决的问题也是唯一的,所以无论是服务型还是工具型,需求的业务目标是唯一的。
北极星指标的明确可验证对业务目标的理解,feature team 内,业务目标的同步,一定程度会减少说服成本,甚至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需求分析
业务目标 = 目标用户 + 场景 + 用户行为 + 用户体验目标
这样,我们的分析由『业务目标』转移到『用户需求』,理解解决 When / Where / What 的问题,翻译概述为『目标用户,在哪 / 什么时候,通过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服务型产品因为服务多样,侧重在『场景+用户行为』,而『用户体验目标』则需要具体到每个服务中展开;工具型产品因为服务相对清晰,侧重在『用户行为+用户体验目标』。
我们以一个服务型产品 —— 锁屏画廊举例:
三、基于用户拆解
为产品策略和设计方案做准备,开始进入解决 3W 的问题。在业务视角强化用户意愿,『增强动机』和『降低犹豫』;在用户视角,为用户扫清『障碍』。
强化用户意愿,是洞悉人性的过程,解决在用户情感负担,降低决策成本,所以才有『不要让用户思考』的说法。
为用户扫清障碍,具体到用户决策后执行阶段,更小的流程颗粒度解决障碍,用户更顺话通过业务路径。
四、汇集与总结方案
当我们穷举出对应动机、犹豫和障碍的设计策略,基于目标用户和场景优先级,筛选并融合给出产品策略和设计方案的最优解。
在日常设计工作中,也许会习惯性代入对某个环节的理解,导致无意识『入坑』。规范地拆解需求大概有以下好处:
- 反向规范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需求文档,检验需求信息的完整;
- 设计层面进行评估,促进 feature team 达成共识;
- 在没有明确需求时,找到优化与迭代的方向;
五、数据验证
设计方案永远是在验证后才进入完成阶段,在开始明确的北极星指标,以及其他关键数据要在上线前埋点。通过对比数据得到『方案的验证』『问题挖掘的验证』『用户定义的验证』;进而下一次产品迭代的需求和评估,提供必须的支撑。
写在最后
回顾设计需求的拆解分析,还是以拆解驱动分析,以目标验证方案的过程,最终实现工作流的闭环。
在手机 ROM 的产品设计中,目标用户相对模糊,场景更是有硬件、通信、现实环境的多样性特点。交互设计在产品需求工作流中,不仅要提供『用户界面与流程细节』的设计,更是要尽可能明确与验证『目标用户』的目标,以及延展体验链路的『场景颗粒度』。
以上,是面对设计需求时的拆解分析,也可用于产品体验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