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医养生随笔生活、正能量、诗歌、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乡野拾遗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乡野拾遗

作者: 寒A | 来源:发表于2021-04-02 23:03 被阅读0次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可惜忙于俗事,医书古籍读的极慢。今日来不及写心得了。小说更新也是明天,先摘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辩证和治疗方法,以供学习。实则,手写摘抄极为重要,只能徐徐图之……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PS:读《伤寒论》,得了解成书时的背景,医圣张仲景的生活环境。一来,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与曹操、刘备、华佗等为同时代的人物,做过长沙太守,因此又名张长沙,可惜其生前名声不显。二来,张仲景为汉时南阳人,也就是现河南邓州市,其著书时用了不少当地方言,诸君阅读时需多多了解,以免理解有误。三来,古文阅读,时隔千年,建议参照《说文解字》,当可准确领悟书中之意。

相关文章

  •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乡野拾遗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可惜忙于俗事,医书古籍读的极慢。今日来不及写心得了。小说更...

  •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学习笔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30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0~127条) 伤寒论条文抄录|学习笔记

  •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悪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悪风,脉缓...

  • 伤寒论必背条文

    伤寒论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

  • 道解伤寒~伤寒论条辨整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论条辨整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先在讲第一条之前的话有几个点是各位在...

  • 巜伤寒论》1~10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 [伤寒论】:1~10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桂林古本《伤寒论》——五脏结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

  • 《伤寒论》笔记2|“太阳病”有三种

    太阳经辨症占《伤寒论》60%以上。为什么从太阳病开始?因为太阳经在表,走后背,外来的病,初期病在表,张仲景称之为“...

  • 周末故事会小记

    2017年04月22日 雨: 学习: 跟读内容:《伤寒论》(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十二;《庄子》7;《文学启蒙...

  • 学经活动之感

    2017年04月23日 雨: 学习: 跟读内容:《伤寒论》(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十二;《庄子》7;《文学启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乡野拾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kc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