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成长励志
《正蒙》句解第九十五

《正蒙》句解第九十五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00:16 被阅读8次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九十五

【原文】:

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见,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迴,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神。今浮屠极论要归,必谓死生转流,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可乎?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体之不二。自其说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乃其俗达之天下,致善恶、知愚、男女、臧获,人人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宗尚之言,遂冥然被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自古詖、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

【译文】:

佛家认为有鬼存在,说有意识的心在人死了之后会继续接受业力的受报循环,所以就厌离生死之苦,而希望能够解脱业力轮转,这样能说明他们了解鬼吗?认为人的生存都是虚妄的见解,那么能说明了解人吗?天和人是一种物体构成的,如果生起取舍之心,那么能说明他们了解天道的运行规律吗?孔子和孟子所指出的天,他们认为这就是道。迷惑其中的人指着游动的魄气认为他们就是在轮回,这是没有思考到深层规律的缘故。大学当中指出我们要首先了解天的德行,了解了天的德行就能了解圣人的言语行为,就能了解到鬼神的运动规律。现在的佛家极力的论说要使生命有所归处,一定认为有生死流转,除非得道才能免除轮回,这能说明已经体悟到正道了吗?悟道的人能够了解正义、性命规律,都是生死,都是一个天下的人,只有了解了昼夜运行的规律、阴阳两气的变化方式,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组成元素是整体合一的。自从佛家的学说流传到中国,儒家学派的学者没有看清楚圣人思想的境界有多高远,而将佛学变为自己的悟道之用,沉溺在修行悟道当中,把它作为体悟生命真相的大道。这使他们世俗的本心在社会中,对于善与恶、智与愚、男与女、赏与罚,每件事都披上信仰的外衣,使用大有一番英才作为的习气,教育人们生下来就要消除自己耳朵听见的和眼睛看到的世俗之事,长大以后就要信奉释迦的教言,然后就遭到到人们的驱赶,因为他们宣传的经教是:圣人的境界是不用修养身心就可以达到的,大道是不用学习就可以体悟到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圣人的本心,已经认为不用去向圣人学习;他们没有理解君子行为处事的志向,已经认为不用学习他们的文章。这样就会使社会中的人伦关系变得难以体察,万物运行的规律不明确,治理就会变得混乱,仁义道德就会被违背,异类的言语就会充斥两耳,上层统治者没有正道的礼仪用来防止虚伪的行为,下层管理者没有学术支撑就会助长邪见弊端发生。自古以来诸如痞(妄加人以罪也)、淫(行为不端正)、邪(心理不健康)、遁(隐匿山林)这类的词语就会一时兴起,这些词语出自佛家的经典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并非独自突然出现让人感到不恐惧,如果精进专一自信,有超过常人的才能,那么何必要在经典当中,与人较量此类的是非、得失之事呢?

【原文】: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道一而已,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固不当同日而语。其言流遁失守,穷大则淫,推行则詖,致曲则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数数有之。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圣人,知鬼神。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是未始见易;未始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也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捨真际而谈鬼神,妄也。所谓实际,彼徒能语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译文】:

释迦的语言贴合实际,对于悟道的人都认为是非常真诚的流露,这就可以当作一种天的德行。但是他的言论最实际之处还在于,他把人生当成了一种虚幻的妄想存在,认为人类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变成一种负累,认为整个世界是污浊不堪忍受的,所以就让人产生厌弃而不愿意再有这个身体,希望遗失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自己再通过修行到达不生不灭的本来状态。这样就能从中得出,释迦实在是真诚,但是却是以厌恶现实世界为基础。儒家的人则是因为通达天地之道所以才会言语流露真诚,因为真诚的行为处事所以才会更明了天的本性,所以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了解了天地之道那么就不会遗失人的本性,这就是易经所谓的不遗漏、不同流、不逾越的道理。释迦说得话虽然也是要引导人们回归到本初的状态,但是与我们儒家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正道只有一条路,如果他的言论正确那么其他的言论都是错误的,如果他的言论是错误的那么其他人的言论就是正确的,所以不能等同天地至高的道理。他的言语有失正道,如果穷尽自己的一切妄想,厌离世俗就会使人变得不伦不类,如果广泛的推行就会使人们之间相互攻击,如果深入了解他的言论很可以会走火入魔,看了一卷经文就能发现无数的流弊。大概了解了昼夜阴阳的运行规律就能了解性与命的关系,能够了解性命关系那么就能够了解圣人和鬼神的作为。他想要直接让人们顿见太虚的境界,如果不能依靠昼夜、阴阳之气的运行规律,那么就会使心感到负累,那么就是从来没有见到易,没有见到易的人,虽然想要不通过了解阴阳、昼夜运行的规律,想要体悟天的本性,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易尚且没有见到,又怎么能说自己所说得话符合天地之道,不符合天地之道而来谈论鬼神的存在,这实际是一种妄语。所谓的真实,就是他自己只能够言说而已,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悟解其中的自然规律。

相关文章

  • 《正蒙》句解第九十五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见,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

  • 《正蒙》句解第九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 《正蒙》句解第九十

    作者:夫子音 王禘篇第十六 【原文】: “礼不王不禘”,则知诸侯岁闕一祭为不禘明矣。至周以祠为春,以禴为夏,宗庙岁...

  • 《正蒙》句解第十五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之食矣。 【译文】: 日的本质是属于阴性...

  • 《正蒙》句解第九十六

    【原文】: 《易》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谓原始而知生,则求其终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问而不隐也。 ...

  • 《正蒙》句解第九十七

    【原文】: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

  • 《正蒙》句解第九十三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然则有无皆性也,...

  • 《正蒙》句解第九十二

    作者:夫子音 乾称篇第十七 【原文】: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 《正蒙》句解第九十一

    作者:夫子音 【原文】: “铺筵设同几”,疑左右几一云。交鬼神异于人,故夫妇而同几,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 【译文...

  • 《正蒙》句解第九十四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蒙》句解第九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gf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