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一直在寻找可以让读者共情的家乡泗阳的元素符号,有人建议泗阳大桥这座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亲笔题写的标志性建筑,有人建议地史学家张相文,有人建议美酒,但是这些在我的思考中被一一否定,地标建筑哪个地方都能找出来,历史人物我们泗阳并不具备优势,那么什么最能代表家乡呢?
古往今来,故乡在以根文化为主要精神的国人眼里,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感情融入文化血脉,随着岁月的增长日益浓郁,这份感情铭刻在心底,离家越远、时间越久、越发沉重。昨晚,参加淮安市泗阳商会联谊活动,满耳泗阳话,自己也是满口泗阳话。因为是一名高校教师,平时多说普通话,接触的师生也都用普通话交流,在家中因为教育小孙女也尽量说普通话。乡音作为家乡共情符号一下子跳了出来,乡音是故乡最为动听且难以复制的标志。
乡音,是烙在我们喉咙里的家乡情结,是血液里不朽的胎记,是他乡异地鉴定老乡的身份证。不管万水千山,他乡异地,只要一听到乡音,就备感亲切。对每个人来说,乡音都有着特别的磁力,寄寓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一进入龙悦港湾酒店,浓浓的乡音扑面而来。礼仪小姐的引导声,登记台前的提醒声,签名墙前留影者的交流声,声声都是熟悉的乡音。
听鲍士雷会长在会员大会上讲,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张惠杨调研时对商会提出了“团结好、联系好、发展好”三个好声音要求。
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原党委书记于永恒专门为这次活动创作了长诗《有情有爱的泗阳人》,这里选录一些关于家乡的精彩声音:
我从泗水古国
桃林深处走来
祖辈也曾姓桃名源
不知与世外桃源关联多深
川流不息的废黄河、六塘河
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
波涛激荡的大运河、洪泽湖
让我的血脉偾张
穿城大饼、新袁羊肉
八集小花生、酥鸡、膘鸡、十大碗
我是三庄的黄花菜
千百年来从不改变颜色
挑着新袁的柳编
沿街叫卖云渡的桃雕
让我们为家乡泗阳晋级百强而欢呼
让我们为第二故乡淮安繁荣而喝彩
小学课本中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会背,因为它写出了乡音乡情乡恋。
乡音最难忘,乡音最难改。乡音最亲切。只有忘了的故人,却没有忘了的乡音。乡音是家乡的方言土语,也许在外地人听起来是那么难懂,但它的确是家乡的母语。母亲曾用它哼着摇篮曲哄我们入睡,也曾用它来教我们咿呀学语会语,而那些乡里乡亲,祖祖辈辈就用它来传递着朴素的情感。乡音是一条纽带、又似一座金桥,将在外的乡友紧紧连接在一起。
一声声乡音,陪伴我们走过四个多小时,在依依不舍中徐徐落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