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帛书》:“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孔老夫子晚年学易、喜易且悟易。今人分析个中缘由,指出:《易经》中有精神信仰,也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权变规律,是对人的生命智慧的高度抽象,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生命足够的成长,同时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后,才能自觉的上升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去领悟《易经》中的深刻含意。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晚而喜易,深有体会。认为学《易》,就可以不犯什么错误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理、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唐朝虞世南:“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被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确实是一部有意思的古书,难读难懂且珍贵。
近年来,掀起了一股“研易风”,据说有一千多万人。书店或者互联网,易经丛书是汗牛充栋,《易经》走向图文并茂,其内容也已近乎“白话化”、“白痴化”,人们坐而论易,反正大家都自认不太懂,究竟谁懂,也就不重要了。所谓的易学专家开始教父式的传教,至于社会价值的导向往何处走,那便不是他们所考虑,他们需要的是在这场易经热中获利。学者们认为易经热是文化复兴的迹象,导之于正,便可成为中华复兴的一个契机。崇尚权势实利之大环境下,世人以功利思想一股风崇尚《易经》,非易所主张之大道,易道精妙,以天道演化人理、世道在于教化万民。
中国人自古是重实务而轻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凡通晓《易经》者,皆为超凡入圣者。《易经》是中华文化上一颗明亮的钻石,不管研易之风的目的如何,可能是一种心理苦闷的发泄,也可能好事者因势导之,但它毕竟让人们认知这颗明亮的钻石。当今,国家安定,生活稳定,是来自不易的盛世,然主流价值观尚未形成,社会需以呵护盛世为导向,因占卜而迷信成习,不利于树立社会的正气,因易而一味崇古非今,会导致社会的异化,亦非弘扬易道。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学易怡情尔,如今,是快餐时代,愿意坐下来看书者不多,平民百姓学习易经,能懂多少,意义如何,何必去苛求呢?也许,这股研易之风真的能成为沙漠中的新绿,让人们体验出居安思危,谦虚自处,损己利人,持盈保泰的做人道理。
2009年于羊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