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有个叫智藏的和尚,他本来是名门之后,祖父顾瑶之官至员外郎,父亲顾瑛是当朝的奉朝请。智藏本来叫顾净藏,家住在吴郡吴县,智藏出生后,从小就很聪慧,懂得礼数,有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给别的孩子吃,大人们都夸他长大后有出息,智藏的童年过得很安逸。但不幸的是,不久父亲突然身患顽疾,不治身亡,家道就此衰落,从此智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智藏十六岁那年,南朝宋明帝需要找一个出家的替身,智藏由于品行端正,又生活拮据,被宋明帝选中,智藏因此出家做了和尚。泰始六年(470年),智藏遵照宋明帝的旨意,在兴皇寺学习佛法。智藏从小聪慧,学习很快,不久寺里的佛经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智藏听闻定林寺有两位大师,精通佛法,于是智藏便前往定林寺拜僧远、僧佑为师,后来又拜天安寺里的弘宗大师为师。智藏恪守戒律,虔心求法,有一次师父生病了,多日不曾进食,智藏就每天拜佛为师父祈福,自己也杜绝饮食,直到师父能喝水了,他才把师父喝剩的水喝掉。
智藏学习佛法意志坚定,早起晚休不敢有任何懈怠。智藏在此期间学习了丰富的佛经知识,已经远远超过寺里的和尚了。为了更加深入学习佛法,他向当时最有名的两位佛家领袖僧柔、僧次请教佛法,智藏跟着两位大师四处讲解佛经,有时候弟子们提出的问题僧柔、僧次都回答不上,智藏却能对答如流,见解独到。两位高僧自叹不如。智藏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南齐的太尉文宪王公听说智藏后,请他前来讲解佛法,有一次,太尉举办了一场讲经大会,请了很多高僧,智藏坐在最角落里,是当时高僧中年龄最小的,大家都没注意到他,直到他发言时,讲的头头是道,众僧无不称赞智藏年少有为。
永元二年(500年),智藏在法华山上讲解佛法,当时正值齐朝末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佛教也因此被排斥,智藏不为世事所扰,决定隐居在法华山,终此一生。梁朝代齐建立后,佛教又开始兴盛起来,皇帝邀请智藏出山讲经,在皇帝的百般邀请下,智藏又前往京城,弘扬佛法,当时智藏住在开善寺内,那是圣僧宝誌死后专门建立的寺庙。梁武帝很崇奉佛教,允许和尚可以自由出入宫中,侍卫不得阻拦。
有一次智藏前往宫殿拜见皇帝,正好那天皇帝不在,负责接待和尚的官员对智藏很轻蔑,并戏弄他道:“皇上的龙椅至高无上,你这个赖头和尚怕是不敢坐。”智藏听后,勃然大怒,立即走进金门,登上正殿,一屁股坐在皇上的龙椅上,那个官员吓得魂飞魄散,智藏还心平气和的对那个和尚说道:“贫僧当年是顾家的小子,十六岁替皇帝出家,尚且不觉得坐龙椅羞愧,况且现在是佛光普照的佛门弟子!”说罢,智藏拍拍屁股就走了,那个官员愣在那里久久不敢动,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梁武帝,梁武帝气的脸都绿了,但是拿智藏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仅智藏如此,当时的和尚都很有气性,这也是当时佛教能够盛行的重要原因,后来智藏在一座山上建了六所僧舍,极为简陋,只拿茅草盖住,当时的皇太子听说后,亲自前往智藏的房子,还给他作诗一首。普通三年(522年),智藏突然一病不起,别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皇帝派使臣多次探望,日夜守护,但智藏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在他临终前,还嘱咐身边的弟子弘扬佛法,话刚说完就去世了。智藏活了六十五岁,皇帝下令将智藏安葬在独龙山,送殡的人排成长队,连上山的路都堵住了。
智藏出世入世一心只为弘扬佛法,身处豪华宫殿而不骄,见皇帝而不谄,他赢得了皇帝的尊敬,更得到世人的敬仰。
参考文献
《续高僧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