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时的也不叫娱乐,只是瞎弄弄的,聊发无聊之日的。
那个时候,虽然每天的劳动都很累(对于真正的农民说是不在话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小,又没有干过农活的城里人却是又苦又脏又累的活。但那时年龄小,恢复也快,所以,每天下工后,无聊啊。在住在农村一段时间后,我先从家里带了一支口琴,体积小,易带易学易吹,又不影响他人,(我们住的地方离农民屋有些距离的,听不到)。就每次每天晚上我就拿着这把口琴吹,记得吹的歌曲是在小学时学的歌,如,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时是78年,改革开放刚开始,可能国家的高考招生也刚刚重新开始,当然这是我同学,那些还在学校上学同学们的事,如果我在也要参加的,当然考的成绩可能就不行的,因为我许多同学学习成绩比我好的也大部分没有考上,何况我,那时我的成绩确实不怎的,也不是读书的料,所以,有部分的原因也是促使我下乡的原因之一吧。高考毕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当然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这个选择也末尚不可的,因为接下我们,我们,是指我们这些末考上的,本届,往届的,适龄的年青人,要么去部队当兵,要么打工(这时叫做临时工,要有一定关系的才能去做)。再不济闲赋在家,每天同学朋友打打闹闹的。所以那时的我在农村边劳动,边做临时工,我的临时工是我小学同学徐国祥妈妈介绍的,他父母也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帮外地人吗。我家不是黄岩本地人,所以毫无社会关系,也可以说举目无亲吧,(这个经历我想专门叙述),至今我还记得,感谢你!!!
那时我除了吹口琴外,还带了一把胡琴(现在叫二胡的,在黄岩青年路上的乐器社,姓李的,花了大概几元钱吧,买来的,那时的乐器社,每当我从这里经过时,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小提琴,笛子,琵琶,二胡军乐器的优美的音乐,在那里拉,也没有什么老师,就是拉,当然,说到这里,说到老师,说到拉胡琴的事,那还得再说说有些事和人了!
你说那么多的知青,有那个带这些东西到农村的,有也少之又少,除非是爱好的,或者多少懂点吧,那时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那象现在这么普遍,都是为了吃吃吃而工作的,我的妈妈还经常说的一句,这是个,"无头宝文的"事。(音译,温岭大溪人的方言)。至今我也不懂,想想大概就是太无聊做的对家里没有帮助的事吧!
其实我这个学习音乐,对音乐的爱好是我的环境所致,(我的音乐爱好,以后详述),至今为止,对于我来说,音乐,特别是二胡这些乐器,已溶入了我的生活中,直到现在,及以后,,,,,,
为什么要在农村拉,当时我家人多,公司分到的房子只一间,那时父亲的公司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是一间房,面积大概十平方都不到,你想想,要住五个人,(当然烧饭地方基本上没有的,我记得那时我家在家的旁边搭了个房子,用来烧饭,那样省钱丨,基本上他们都在吃食堂的,我们公司的食堂很大,附近人也都来吃的。鉴于此,乡下不影响家里人和邻居,何乐而不为,但是,这个时间也仅仅是在三季忙的季节时的事了。有人问,那时的公社宣传队你参加了吗?我没有参加,因为首先年龄小,胆子小,同那些知青一个都不熟,不是同一届的同学吗。我们78届的同学还在上学呀!所以我就没有参加,但是我利用了在农村的二年,比较认真,认真地专攻了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教材,其他的基本上找不到,没有条件,对我现在的帮助极大。回想起来,那时不管在农田里干活时,还是在走路的路上,只要一听到二胡曲子,或者民乐的,我立马停下来,忘了所有,仔细聆听,就好象是一个精神享受,那个美呀,至今无法忘怀,记得有,二胡曲(王国潼老师的)喜看麦田千重浪,喜送公粮,合奏的有,军队和老百姓,大寨红花遍地开等,越剧,半篮花生。
是的至今末忘也!这些虽然平常,但对我来说,这段日子,是音乐陪伴了我,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虽然我是自娱自乐的。
我想在那个精神物质非常贫乏的年代,与我同龄的你们想必也是非常感慨,同感吧!真的,每当回想往事,酸甜苦辣一齐涌来,珍惜当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