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一年(1516)年
胡东皋(字汝登,号方冈,余姚人)丁忧满,由南都刑部陕西司郎中改授四川司郎中,王阳明作《送胡廷尉》诗,后来王阳明嗣子王正宪娶了胡东皋的女儿,两人成为儿女亲家。
四月,王阳明给弟弟王守文(字伯显)写信,强调立志论学的重要性。王阳明说,人非圣贤,内心必须有所依托,不依于正,必依于邪;不依于道德功业,必依于声色货利。
所以治学做人的首先要端正志向,然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才能熏陶渐染,否则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先贤李侗曾说:“中年无朋友,几乎放倒了”。先贤尚且如此,何况后学。王阳明自谦地表示,自己资质很差,所以没有犯什么大错误,就是因为有朋友的扶持。荀子蓬麻之喻,不是妄言。
良师益友,需要自己主动去结交,如果自高自大,就会和那些卑污的小人混在一起。即使子张那样的贤人,曾子还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王阳明建议弟弟们多向族叔祖王克彰请教。
王阳明指出,弟弟守俭逐渐对仙学感兴趣,虽然未尽儒学之正,但总比流于声色财货要好,但切记不要沉迷于方术,走入歧途。只要清心寡欲,由仙道也能接近圣学。
守文弟身体非常羸弱,又气质通敏,不妨也试试仙道,可以养生去病,胜于病了再吃药。
但是,王守文的身体越来越差,似有纵欲忘生的表现,虽识见明敏,薛侃也颇叹服,但志向不够坚定,旧习难改。八月,王阳明再次给王守文写信,希望弟弟振作起来,并称自己不就将南归,到时带他一起到阳明洞读书讲学,应该会不药自愈。
九月份是王华王阳明父子的生日,黄绾寄来寿礼,王阳明回信感谢,并论学。黄绾说:“用力习熟,然后居山。”王阳明评论说,世人的通病,就像水池中的浮萍,随开随蔽,不要说广阔的江海,就是在一弯活水中,浮萍也不会蔽。因为活水有源,池水无源,治学有源,则成身在己,治学无源,只能随波逐流。”
五月,孟源再次来到南京问学,临走之前,王阳明写下《书孟源卷》,并让孟源带回《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语多愤激。
王阳明指出,圣贤之学坦如大路,只要走进去了,循循而进,都会有收获。但现在的人喜新厌旧、厌常喜异,往往走进死胡同或者走上弯路,用力越多,离圣学越远。在滁州论学的时候,为了矫枉救偏,以拯时弊,不免专门就高明一路进行开导启发。但近来又出现了迷于陋俗,追求新奇之论的现象。这次孟源来问学,从他的谈吐中看出,不能说没有进步,但也有好空谈的毛病。希望各位同学引以为戒,相互勉励行平实简易之道。
他对滁州的弟子们说,空谈说教无益,所以很少给他们写信。如果志向坚定,即使没有得到老师的只言片语,也如天天见面一样;如果没有志向,即使面对面长篇累牍,也如千里之遥。
王阳明说,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希望误入歧途的同学能够及时改正。
有人提出自己经常思虑纷杂,不能强行禁絶。王阳明回复说,这是无法强行禁绝的,只有在纷杂思虑起来的时候,省察克治,懂得因顺自然,自然静专,无纷杂之念,就是《大学》所谓的“知止而后定”。
来自京口的弟子唐云卿因父亲去世,回家吊唁,王阳明写信鼓励说:“君子之学,唯求自得,不以毁誉爲欣戚,不爲世俗较是非,不以荣辱乱所守,不以死生二其心。”
在贵州龙场期间,王阳明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产生怀疑,曾作《五经臆说》,但后来焚毁了,后来,王阳明又写了一本《大学中庸注》,其意旨大略曾经与弟子陆澄谈过,但王阳明觉得觉得自己的存养还不够精纯,且注解经书不免有外求之病,不久又焚毁了。正德十一年七月,陆澄归省期间,来信问起这本书,王阳明回信告诉他,打算今后与大家讨论以后再成书,否则仍有外求求速的毛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