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与孝顺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5-24 21:39 被阅读138次

    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父母的孝是不是意味着百分之百的顺从呢?我们常说孝顺,意味着孝就要顺从,好象不管父母的做法对不对,一概顺从就对了。但有学者认为,孝顺并不是先秦儒家的看法,先秦儒家讲孝,强调敬,不强调顺,孝顺的说法,是后来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孝进行利用的结果。

    证据何在?后人常忠孝并举,忠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所以,孝子必须对父母绝对顺从,从而推导出臣子对君王的绝对忠诚。统治者为了巩固绝对的统治地位,对孝的内涵进行篡改,从而麻痹人的思想,起到了从思想上巩固自身地位的作用。

    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绝对的顺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

    孔子说,儿子侍奉父母亲,如果发现父母不对,应该反复的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依然敬爱父母,与以前并无不同,辛苦劳作而无怨言。

    父母虽然有错,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要劝谏,不能象对待别人一样制止他或者告发他,要注意“劳而无怨”,这个劳,有努力从事善言善行以感化父母之意,你应该通过行动来感化父母而不是埋怨父母。

    《孝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亲有敢于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可见,对父母的孝,先秦儒家并不强调顺。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说孝的人,认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和马也能服侍人,没有敬,二者有何区别呢?”

    这里千万要注意,“犬马皆能有养”绝对不能理解为养马养狗。赡养父母怎么能与养马养狗相提并论?赡养父母是服侍父母,狗能看家,马能拉车,都能为人服务。但狗马服侍人,有敬的情感吗?服侍父母没有内心的敬爱,与狗马服侍人没有两样。孔子强调的是一个敬字。

    孟子有何高见呢?

    《孟子.告子篇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小弁》这首诗,是一个被父亲贬斥的儿子在外流离失所,所做的对父亲怨恨的一首诗。高子认为这是小人做的诗,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孟子说,有一个人,如果是越国人拿弓箭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哥哥拉开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哥哥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护亲人,出于爱护亲人,就合乎仁德。

    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道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小过错,《小弁》所写的,却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埋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

    孟子的这个议论,告诉我们,父母有大的过错,不怨恨,是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父母有小的过错,你怨恨,是心理太脆弱,也是不孝。可见,孟子并不认为绝对服从就是孝,他认为对父母的过错要有适当的埋怨和劝谏,这才符合孝道。

    接着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大舜真是孝,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可见,孝的真义是爱和敬。

    《易经》里有一个蛊卦,专门讲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

    蛊卦 蛊卦,上面是山,下面是风,风吹过来被山拦住了,比喻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初始的清正风气就会受阻,减弱,从而导致积弊丛生,这个时候就要变革,改正错误,使事业继续发展。

    蛊卦爻辞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小有晦,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咎。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这五爻,说的是儿子纠正父母的过错。初六是说,能够纠正父亲的过错,有这样的儿子,父亲就无咎害遗世了。九二是说纠正母亲的过错,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在古代,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难免小家子气,所以,应当缓和的婉转的劝告,而不可以过分谴责。九三,纠正父亲的过错,有小的懊恼,但也不会有大的咎害。九四,纵容父亲的过错,做事情就会有困难。六五,纠正父亲的过错,可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事业日发兴隆。

    蛊封从初六爻到六五爻,说的是儿子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要把握时机,正确应对,方法得当。

    那么,上九爻“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什么意思呢?盅卦发展到最上爻,意味着没办法纠正了,还是离王侯远点,免得自取其祸。比如箕子,发现纣王不可劝谏,宁愿睡猪圈,啃猪屎,装疯卖傻也不能和纣王搞在一块,这也说明对君王没有绝对的忠。

    曹丕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大概酒喝多了,出了个脑筋急转弯考大臣,皇帝和父亲要死了,只有一颗救命药,给谁吃呢?大臣们纷纷拍马屁,说给皇上吃,曹丕很满意。一个叫邴原的大臣说,给父亲吃。并且振振有词,父子关系是天生的,没办法选择,而主子是可以选择的。搞得曹丕好不尴尬。

    顺便说点题外话,我们都爱国,但要注意祖国和国家的区别。祖国是父母之邦,无可选择。而国家不一样,列宁说了,“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人民爱不爱这样的国家,就看国家对人民好不好了。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古人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并不强调一味顺从,而是要敬,从心里面敬爱父母亲,不能因为父母的过错,疏离父母,也不能纵容父母的错误,而应该在不伤害亲情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劝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执意1:为人者,必有不足。虽然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但好与坏的标尺却不可弃,不能只知迁就顺从。既尊父母就当纠正他们的过错,不能任由他们茫然不知,一错再错。身为长辈当行正确之事才对。若行错而不自知岂不是很可怜?
      • 可道非道: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父母干涉子女就业、婚姻啊等等情况,这时候怎么办呢?
        北池鱼:@可道非道 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讲究门当户对,对感情反而不太重视。年轻人谈感情,所以可能造成大的冲突。但据我的观察,父母越反对,子女的反抗可能越多,本来成不了的,反而成了。所以,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不要抱着对抗的情绪,而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面对父母的干涉,自己的理性,不要负气,是最重要的。
        可道非道:请教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子女再怎么解释,父母都不理解,怎么办?
        北池鱼: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恼人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父母是过来人,他们的意见可以参考,如果你的看法与父母不符,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求得理解。

      本文标题:孝敬与孝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p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