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天也是一大娱乐。”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在其《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的一个鲜明观点。对此,我已在前面有关文章中引述过。今天,我想专门思谋一下这个问题。
郑也夫先生完整的叙说是:“聊天也是一大娱乐,也是排遣空虚的一大手段。而聊天的功夫和习惯也是学出来的和练出来的。有趣的聊天是需要广博的知识的。我们之所以不觉得那是知识,是狭隘地将知识同生产、效用或晋升捆绑在一起。”
应该讲,郑也夫先生这个述说是包含多个义项与意涵的,我们逐一作个解释剖析,以丰富思维、发达思想。

“狭隘地将知识同生产、效用或晋升捆绑在一起。”这无疑是一个尖锐的批判性思维。通俗地讲,即是“小用了”知识,而非“大用了”知识。知识的运用面狭窄,进而会造成知识的获取面狭小,这当是一个逻辑,更进一步则会是造成生活面的不丰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鲜见的。由此,则是该反省我们的知识获取与应用了。
“有趣的聊天需要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反省自己所参与的聊天了——到底是怎样的聊天?知识性的比例如何?思想性的份量怎样?趣味性何在?不会有“无聊”之聊吧?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文史哲经管等知识是否为自己的聊天服务过,或者,是否从这些知识中萃取过聊天的主题?
“聊天的功夫和习惯也是学出来的和练出来的。”这其中,“聊天的功夫”不就是“演说的能力”吗?此种能力,自己是怎样学的,又是如何练的?不喜欢《语文》课中的朗读与作文,是否在“童子功”上就欠缺了呢?再看“聊天的习惯”,此中的要害何在?不是首先在于“倾听他人的能力”?——听懂他人提出的问题,理解他人的思维逻辑,明白他人的思想表达,不是聊天的核心所在?如此,聊天就是一大学问了,非学习与练习不能成为自己的能力!
“聊天是一大娱乐。”其中的要义何在?最在娱悦自己时更能娱悦他人,或者说,参与聊天者均从中获得了足够的惬意和满足。达至此,聊天已是非同寻常了。
“聊天是排遣空虚的一大手段。”这其中的“空虚”,到底是什么空虚,或者,空虚的是什么?我以为,该是情感无归属,思想少填充,审美无对象。让情感、思想和审美有依托、有归属的聊天,能是胡侃瞎聊吗?非真情实感、真心实意、真挚友爱能够解决问题吗?所以,聊天贵在真善美!真善美不是最要求个人的教养与修炼?
所以,综观而言,聊天是一大娱乐,要在聊天以学问为人的修养为底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