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

作者: 姜地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8-16 08:57 被阅读0次

严格来说,这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是“暂定”的,是出于生活的便利性,大家约定俗成,姑且信以为真的。不要说文科知识,就连科学和数学知识也不例外。

我们获取知识有两种模式,一是演绎法,也叫分析判断,二是归纳法,也叫综合判断。

数学知识依靠演绎法,好处是不会出错,坏处是一切结论都是前提里边已经蕴含了的,不会增加新知。

科学知识依靠归纳法,好处是总能增加新知,坏处是并不可靠。既然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各的局限,那么我们就会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注定无法获得可靠的新知识。

这就是西方知识界特别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康德的哲学贡献主要就在这里,他要给世人指出一条获得可靠新知的光明大道。

康德相信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但他显然太乐观了。很多知识精英都在康德这条路上前赴后继,试图解决科学的“证实”问题,后来波普尔搞科学哲学,另辟蹊径,认为“证实”这条路走不通,不如反过来设置“证伪”的规范。

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是波普尔的标准,但波普尔的标准只能检验某种学问到底算不算科学,解决的是西方传统里的分界问题(the demarcation problem),照旧解决不了新知识的可靠性问题。

我们普通人,甚至包括科学工作者,听这些内容会觉得又玄虚又没意义。一点不错,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搞科研,谁都没必要把问题想得这么深。

理科生更不容易想到,明明应该有着可笑的“文科生思维”的文科生,怎么比理科生更严谨、更刨根究底呢?平时不会有人刨根究底得这么过分。好比我现在饿了,我知道吃一碗饭就能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不会去想:这碗饭真的存在吗?

只要我足够严谨的话,就必须承认我其实是判断不出这碗饭到底存在与否,我只能看到它的样子,闻到它的味道,触摸到它的形状和质感,听得到自己咀嚼饭粒的声音,但我怎么知道我的感官没有骗我呢?

如果我透过一块红色玻璃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会全部蒙上红色,我又怎么知道我的感官不像这块红色玻璃一样,传递给我信号是被加工、扭曲过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呢?

那么,当你问我一碗饭到底什么样的时候,我是没办法回答你的。

真正的那一碗饭,也就是那一碗饭的本体,或者用康德的概念来说,那一碗饭的“物自体”,是我永远认识不到的,而我所能认识的,仅仅是若干感官传递给我的关于那一碗饭的各个侧面,或者说,那一碗饭的“现象”。西方哲学里边所谓现象界、本体界之类的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问题分析到这一步,已经太脱离生活了,但如果请来笛卡尔发言,他还会继续追问:“你怎么确定你知道那一碗饭的现象呢?也许连你自己都不存在呢。”

显然,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我的上述问题也就都是虚幻了。我该怎么证明自己存在呢?笛卡尔用了一套很复杂的论证,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结论。

但这个结论还是把推理的步子跨得太大了,笛卡尔没法证明“我思”到底真的是我在思考,还是我“以为”我在思考。

相关文章

  • 新知识

    今天我在做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一道方程,方程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未知数,我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题呢。 ...

  • 新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语文《天地人,你我他》也学习了《金木水火土》我都把它写在了本子上,在围棋课时我因为不舒服就请假回家了...

  • 新知识

    今天无意进入了小周天的贴吧,看到关于运行小周天的步骤,我发现原来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大错特错。在运行小周天之前先要意守...

  • 新知识

    对于BIM技术的初学者而言,不论未来专业设计采用何种软件,Revit都是最佳的入门学习平台。学习Revit的意义在...

  • 【新知识】

    今天认了一个新词 #相对剥夺感#

  • 新知识

    无论你家的品牌做的多么好,都无法占用中国二字,它不是一种品牌,他是国家给予的法律保护,试想也是,还是知识浅薄

  • 新知识

    严格来说,这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是“暂定”的,是出于生活的便利性,大家约定俗成,姑且信以为真的。不要说文科知识,就...

  • 新知识

    这两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关于平年和闰年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是三十一天,有的是三十天。大月是一,三,五,七,...

  • 新知识

    今天我和姥爷放学回来到家就听了一节少年博物课。我又学到了两个新知识,第一:是螃蟹和虾活着的时候是灰色的煮熟了,...

  • 新知识

    今天去学围棋了,学了一个新知识,打后双打吃,我觉得越学越简单了,以后我们就会学占地盘了,学完围棋,中午去姑妈家美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qtjktx.html